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识别以及百合地黄汤干预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识别以及百合地黄汤干预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血液代谢物水平差异进行小样本的初探,寻找与该状态关系密切的代谢产物,并试图分析其病理生理机制。2.通过临床观察以及上述代谢物干预前后的变化来综合评价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效果。方法: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作为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的筛查工具,给予百合地黄汤进行干预,每日1剂,疗程为4周,根据SCL-90量表的检测结果从临床角度评价干预效果。采集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的血液标本,以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应用核磁(NMR)检测仪对标本进行检测,采集代谢组学数据,应用SIMCA-P13.0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模型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结合VIP(variable importancein theprojection)值及t检验结果,寻找对组间差异贡献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作为评价指标,对寻找到的潜在代谢标志物的诊断能力进行评估,最终确定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血液代谢标志物。根据代谢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相关代谢途径,初步分析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病理生理机制。根据找寻到的差异代谢物干预前后的变化评价百合地黄汤的干预效果。结果:1.满疗程后,24例受试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为:痊愈0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SCL-90量表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为:除偏执因子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1)外,其余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㩳0.01),且躯体化、其他(反应睡眠、饮食情况)、抑郁、敌对、焦虑等因子干预前后变化尤为明显。2.从24例受试者血液标本中剔除临床疗效为无效者1例以及血液样本不合格者1例,剩余22例样本。从所有样本核磁图谱中共指认出32种常见代谢物,包括氨基酸、糖类、胆碱及其他物质。PLS-DA散点图显示来自不同组的样本(受试组干预前、干预后及健康对照组)被明显的分为三个集群,且受试组干预后的集群有向健康对照组靠近的趋势。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受试组干预前血液代谢物中谷氨酰胺、柠檬酸、N-乙酰糖蛋白、氧化三甲胺、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含量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而缬氨酸、异亮氨酸及葡萄糖的水平表现出显著性降低。4.上述9种潜在代谢标志物中缬氨酸、异亮氨酸及葡萄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㩳0.5,表明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不具有诊断能力;其余6种物质的AUC均在0.7~0.9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的诊断能力,被确定为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血液代谢标志物。5.经百合地黄汤干预后,受试组潜在代谢标志物水平发生了变化,其中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柠檬酸、酪氨酸以及苯丙氨酸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㧐0.05),说明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百合地黄汤对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效果明显,具有整体性改善作用,尤其是在肢体酸麻胀痛、无力及胃中不适等躯体化症状,饮食、睡眠低质量状态,抑郁、敌对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上,表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但对于偏执,百合地黄汤未显示出明显改善作用。血液代谢组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存在代谢水平上的紊乱,而百合地黄汤能够调节这种紊乱,使之向正常水平恢复。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 阴虚证 百合地黄汤 代谢组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2
- 第一部分 百合地黄汤改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12-18
- 1 资料与方法12-15
- 1.1. 一般资料12-13
- 1.2 研究对象筛选13
- 1.3 健康对照人群筛选13
- 1.4 干预方法13
- 1.5 疗效评价标准13-14
- 1.6 统计学方法14-15
- 2 结果15-16
- 2.1 总体干预效果分析15
- 2.2 SCL-90量表各因子干预效果分析15-16
- 3 讨论16-17
- 4 结论17-18
- 第二部分 基于 1H-NMR检测技术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血液代谢组学研究18-27
- 1 材料与方法18-20
- 1.1 血液样本采集、处理与贮存18
- 1.2 备样18
- 1.3 样本1H-NMR检测18-19
- 1.4 统计分析方法19-20
- 2 结果20-25
- 2.1 核磁图谱及物质指认20
- 2.2 验证及组间差异分析20-21
- 2.3 代谢标志物确定21-24
- 2.4 百合地黄汤干预效果分析24-25
- 3 讨论25-26
- 4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29
- 综述29-52
- 参考文献44-52
- 附录52-61
- 致谢61-62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62-63
- 个人简历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倩;;十字经对抗心理亚健康[J];建筑工人;2009年09期
2 马海鹰;吴宁;金斌;李川云;孟嵘;;海军某部航空兵心理亚健康现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3 杜倩;王蓉;邹雯;杨馥语;于小华;;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J];全科护理;2012年11期
4 金虹;;高职心理亚健康大学生不同干预方法实验对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30期
5 周旭;李伟;肖元梅;范广勤;冯昶;俞旭波;;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对生理亚健康的影响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8期
6 唐峥华;刘婕;唐耀华;张瑜;李毅昂;唐帅;韦波;;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董娜;张李蕾;郑亦军;姜志宽;;部队机关干部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对策[J];东南国防医药;2013年03期
8 闫雪秋;郭庆;许毅;;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研究概况[J];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08期
9 ;自闭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J];现代健康人;2005年03期
10 汤志斌,李菁;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刍议[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素英;杨霞;;音乐护理在心理亚健康患者中的应用[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邓昊;裴冰;羊薪茹;史红玲;;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心理亚健康的联系[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媛;李宗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分析及体育对策探讨[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卢胜堂;张汝兰;;走进学生心灵做他们的同路人——高中生心理亚健康原因分析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一;心理亚健康急需重视[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2 许景刚;关注新战士的“心理亚健康”[N];人民武警;2006年
3 冯倩;心理亚健康爱找老人[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彭文卓 王维砚;职场沦为心理亚健康重灾区[N];工人日报;2014年
5 专刊记者 梁译;心理亚健康 你在关注吗[N];广元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赵胜得;让青少年远离“心理亚健康”[N];山西政协报;2005年
7 记者 潘秀慧;两成温州男性心理亚健康[N];温州日报;2005年
8 何秀力;警惕六种误区加重心理亚健康[N];卫生与生活报;2004年
9 古林松;教师为什么“火气旺”[N];中山日报;2007年
10 一萍 孟筠;“空巢”老人“灰色地带”[N];中国老年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基于集对分析的心理亚健康筛选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蔡晓琴;苏州市18-55岁居民心理亚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4 邸娜;沈阳市和平区社区女性干部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年
5 熊昱;基于协同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心理矫正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强亚;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识别以及百合地黄汤干预效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吕元月;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与气质类型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衡;呼和浩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瑜;广州某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10 马颖;鄂州市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识别以及百合地黄汤干预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9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