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针药法干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的临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10 23:54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对比分析针药法干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针药组,各30例。各组均按照指南采取西医预防治疗,针刺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针药组于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结合补阳还五汤,连续治疗4周后,对比3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中医证候积分的前后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TIA的发生情况和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结果: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颈动脉IMT值及治疗疗效,3组均有改善,且针药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半年后随访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针药组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证干预作用最佳。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3.1 中风先兆证
        1.3.2 气虚血瘀型
            1.3.2.1 四诊合参
            1.3.2.2 体质辨识仪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针刺组
        2.2.1 西医治疗
        2.2.2 针刺治疗
    2.3 针药组
        2.3.1 西医治疗
        2.3.2 针刺治疗
        2.3.3 中药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计分标准
    3.2 血流变学指标
    3.3 颈动脉IMT值
    3.4 疗效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3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 3组血流变学差值比较
    5.3 3组颈动脉IMT差值比较
    5.4 3组治疗疗效比较
    5.5 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比较
6 讨论



本文编号:4025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025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