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利水除胀法治疗气滞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5-01-15 15:53
目的:观察采用行气利水除胀法治疗气滞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门静脉直径及脾脏大小、腹水量及尿量,中医证候积分等情况,探讨中药联合肝硬化腹水基础治疗的优越性。方法:病例选择为符合西医肝硬化腹水诊断的患者,同时属于中医臌胀气滞水停型标准。将60例确诊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肝硬化腹水的基础治疗,包括保肝降酶退黄,营养支持,利尿,防止并发症出现等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行气利水除胀为基本治疗大法的中药汤剂。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并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记录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总症候积分、肝功能、腹围、体重、尿量、门静脉直径及脾厚值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由此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治疗前后在改善肝功...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文献综述
1.1 中医病名追溯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专方治疗
2 西医文献综述
2.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2.2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
2.3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2.4 肝硬化腹水的并发症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及体征评分标准(表5)
2.5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2.6 不良反应控制和记录
2.7 中途退出实验患者的处理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6)
3.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7)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总分的比较(见表8)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体重及24h尿量比较(见表9)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T、 ALT、ALB的比较(见表10)
3.6 治疗前后两组腹水分度比较(见表11)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门静脉内径、脾厚值比较(见表12)
3.8 研究结果总结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分析
3 单味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疗效分析及评价
5 展望及不足
5.1 存在的不足
5.2 设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27523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文献综述
1.1 中医病名追溯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专方治疗
2 西医文献综述
2.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2.2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
2.3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2.4 肝硬化腹水的并发症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及体征评分标准(表5)
2.5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2.6 不良反应控制和记录
2.7 中途退出实验患者的处理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6)
3.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见表7)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总分的比较(见表8)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体重及24h尿量比较(见表9)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T、 ALT、ALB的比较(见表10)
3.6 治疗前后两组腹水分度比较(见表11)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门静脉内径、脾厚值比较(见表12)
3.8 研究结果总结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分析
3 单味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疗效分析及评价
5 展望及不足
5.1 存在的不足
5.2 设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4027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0275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