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古代医案对眩晕病用药规律的聚类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4 16:40
  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使用中药治疗眩晕病的古代医案,对其处方用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及辨治经验,为今后治疗眩晕病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为医者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资料与方法:以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1]为主,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现存中医古籍为辅,并配合手工查阅方式,筛选与本研究有关的医案,收集医案出处、患者的姓名、用药等信息并录入Excel表中,统计出用药频数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并将结果转换成可分析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查和收集,共纳入105例处方,得到137味药,用药总频次为938次。用药频数≥3次的中药有77味,占总频数的91.36%,是本研究的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白芍、天麻等前9味药使用频数≥20次,为核心药物。2.常用药物以寒性药(321次)为主,占药物总频数的37.46%,其余为温性(33.72%)、凉(23.47%)、平(22.87%)、热(0.58%)。药味以甘味药频次最高(47次),占35.61%,其次为苦、辛,咸、酸、涩...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 77味中药的药性分析

图2 77味中药的药性分析

药性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可分为寒(大寒、寒、微寒)、温(温、微温)、凉、平、热(热、大热),药性分析显示寒性药频次最高,为321次,占药物总频次的37.46%,其余为温性289次(33.72%),凉性46次(23.47%),平性196次(22.8....


图3 77味中药的药味分析

图3 77味中药的药味分析

药味反映了药物功效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作用特征,分为酸、苦、甘、辛、咸、淡、涩七味,分析显示甘味频次最高,为47次,占35.61%,其次为苦(28.03%)、辛(18.94%),咸、酸、涩、淡较少。见图3。3.2药物归经分析


图4 常用药物归经频率柱状图

图4 常用药物归经频率柱状图

归经可以反映药物的作用部位,分析77味中药的归经分布,同一种药物归经在1-6种之间。归经最多的为脾经,频次为403次,占18.27%,其次为肝经,频次为402次,占18.22%,其余见表3、图4。3.3药类分析


图5 药类使用频率分布图

图5 药类使用频率分布图

由上表可知补虚药频次为248次,占药类总频次的28.94%,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的频数均在平均频数60次以上,并且占药类总频次的88.21%,这七类药是本研究医案中治疗眩晕病的主要药物。药类分布如图5所示:3.3.....



本文编号:4037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037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a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