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常见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高复发、高致残、高医疗成本的特点。抑郁症与应激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的慢性心理应激会造成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不仅会引起显著的躯体症状,而且还会引起认知损伤,引发抑郁症。心理应激引发抑郁状态的核心在于使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中间关键机制可能涉及使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过多诱发氧化应激,从而通过对蛋白质、DNA和生物膜等直接损伤和激活与其密切相关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促使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发生。由于海马是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脑区,因此,如何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成为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本团队在前期研究发现,针刺可以从信号通路及相关因子等途径改善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但关于心理应激一氧化应激一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与抑郁症之间联系的相关研究甚少,针刺改善心理应激引发凋亡的机制是否涉及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抑制凋亡途径的相关报道也极为少见。因此,本研究延续前期的针刺抗凋亡的研究,选择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模拟人类抑郁发病的心理应激过程;选取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和氧化应激主要激活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作为研究重点。采用针刺“百会”“印堂”“三阴交”穴作为干预措施,氟西汀作为阳性对照药,通过旷场实验、体质量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心理应激模型的成立,运用荧光探针技术观察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含量(ROS)和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上的主要效应因子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s-3, 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Apotposis Inducing Factor, 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针刺对心理应激引起的活性氧(ROS)含量的调节作用和针刺的抗凋亡机制是否涉及抑制活性氧(ROS)引起的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旨在结合前期的研究,初步构建针刺的抗凋亡网络,完善针刺的抗抑郁机制,为临床针刺防治心理应激引起的早期抑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分组: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共4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在实验前适应性喂养一周。2.造模方法:本课题应用慢性束缚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具体方法:应用铁丝网,两端用夹子固定,保持大鼠呼吸通畅,且不压迫大鼠,躯体应激小,大鼠承受到的仅是心理应激,基本控制了生理应激对其的影响,结果主要反映心理和情绪因素的作用,于每日9:00-15:00束缚应激六小时,束缚期间,禁食禁水。束缚结束后,将大鼠放回笼中,自由摄食摄水。连续束缚28天。3.处理方法(1)空白组:常规饲养,每日仅在9:00-15:00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持续28天。(2)模型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持续28天。(3)针刺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同时在每日束缚应激处理前1h选取相当于人体解剖部位的“百会”、“印堂”、“三阴交”穴,进行针刺干预,留针20min,每日1次,持续28天。(4)氟西汀组: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每日9:00-15:00,束缚期间断食断水,其余时间自由摄食摄水;同时在每日应激刺激前30min,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用蒸馏水配成1.8mg/kg的混悬液,以l0ml/kg灌胃给药。4.检测指标及方法采用旷场实验(Open-field Test)、体质量(Body Weight)和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运用DCFH-DA荧光探针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的含量,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 caspase-3和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变化实验前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体质量和糖水消耗量及糖水偏好指数均低于空白组(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在旷场实验方面,针刺组与氟西汀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垂直竖立次数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均P0.01),并且针刺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氟西汀的作用(P0.01,P0.05);在体质量方面,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在糖水偏好实验方面,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偏好指数显著增加(均P0.01)。2.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3.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但在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方面,针刺改善作用显著优于氟西汀(P0.01)。4.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实验应激28天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和氟西汀大鼠的海马组织AI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1.孤养结合慢性束缚心理应激刺激可使大鼠出现抑郁样行为,针刺与氟西汀干预均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在改善探究行为和躯体活动状态方面针刺明显优于氟西汀。2.针刺干预均能有效降低心理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高含量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效应。3.针刺干预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关键因子细胞色素C和caspase-3、AIF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效抑制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可能与下调活性氧(ROS)含量有关。4.针刺可能通过调控慢性心理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这一特殊的通路对海马神经元的凋亡产生改善效应,从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关键词】:活性氧 慢性束缚心理应激 细胞凋亡 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 氧化应激 抑郁症 针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符号说明13-16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6-66
-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研究进展16-26
- 1. 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16-17
- 2. 抑郁症的神经行为学改变17
- 3. 抑郁症的相关脑区研究17-19
- 4. 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19-25
- 5. 小结25-26
- 综述二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概况26-35
- 1. 对行为学的影响26-27
- 2.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27-28
- 3. 对神经生化的影响28-30
- 4.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30-31
- 5. 对神经元营养/再生的影响31
- 6. 对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31-32
- 7. 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32-33
- 8. 小结33-35
- 综述三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35-50
- 1. 细胞凋亡的机制35-41
- 2. 活性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41-48
- 3. 小结48-50
- 参考文献50-66
- 前言66-67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67-106
- 实验一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67-78
- 1. 实验材料67-68
- 2. 实验方法68-70
- 3. 行为学数据分析结果70-76
- 4. 小结76-78
- 实验二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调控作用78-82
- 1. 实验材料78
- 2. 实验方法78-80
- 3. 活性氧含量水平数据分析结果80-81
- 4. 小结81-82
- 实验三 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效应因子表达的影响82-91
- 1. 实验材料82-83
- 2. 实验方法83-85
- 3. 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依赖细胞凋亡途径效应因子细胞色素C和caspase-3数据分析结果85-89
- 4. 线粒体介导的AIF依赖细胞凋亡途径效应因子AIF数据分析结果89-90
- 5. 小结90-91
- 讨论91-106
- 1. 选题依据91-93
- 2. 模型的选择与建立依据93-95
- 3. 针刺干预穴位的选择依据95-96
- 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96
- 5. 脑区的选择依据96-97
- 6.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97-100
- 7.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的影响100-102
- 8. 针刺对慢性束缚心理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线粒体细胞凋亡途径的相关效应因子的影响102-103
- 9. 针刺与氟西汀调节慢性束缚心理应激下抑郁状态的作用机理差异性探讨103-105
- 10. 本研究与临床针刺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七大因子团疗效差异的相关性105-106
- 第三部分 结语106-109
- 1. 结论106-107
- 2. 创新点107-108
- 2.1 选题和模型107
- 2.2 指标选择107-108
- 2.3 针刺抗凋亡网络的初步建立108
- 2.4 与临床针刺抗抑郁研究相联系108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7
- 致谢117-119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119-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芳;王丽君;张立志;杨莹;王恒芳;王蕾;岳旺;;大鼠海马快速点燃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2 杨柳;黄蔡华;;星瑙灵对大鼠海马α-分泌酶活性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年12期
3 李积胜,汪超,王静,何伟,贺智;锰对大鼠海马神经微丝蛋白表达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李玉红,王德文,彭瑞云,李子建,董标,董方霆,梁月琴,胡文华;电磁脉冲对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年05期
5 黄永凯;方芳;罗湘颖;曾飞跃;周仁辉;卢明;陈成;方加胜;;新生大鼠海马的显微手术入路[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宿宝贵,许鹿希;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定量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0年01期
7 郭素红,王晓玉,窦肇华,姚萍,张慧,李云义;不同强度的模拟推拉动作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实验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2期
8 邝桂然;曾婷;黄海鹏;王晓燕;肖德生;;饮食中铁含量和有氧运动对雄性大鼠海马中铁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3年10期
9 王秋桂,胡松林,何丽娅,陈业文;复方丹参对大鼠海马缺血再灌的保护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7年06期
10 张蕲,胡茂琼,代小燕,刘义,王建枝;去势雌性大鼠海马区Tau蛋白Alzheimer样磷酸化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艳红;徐平;宋凯英;潘成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海马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2 雍政;颜玲娣;周培岚;高翔;宫泽辉;;噻吩诺啡对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3 王良;董大翠;蔡秋云;朱长庚;;谷氨酸钠致痫大鼠海马mGluR5的表达变化[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4 李茂进;谢林;胡俊峰;李国珍;;天麻对铅所致大鼠海马损害的拮抗作用[A];山东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3年
5 常晓慧;战丽彬;白长川;吴美娟;冯召岚;;组分中药金智达胶囊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戴薇薇;金国琴;张学礼;赵伟康;;左旧丸、右旧丸对老年大鼠海马、杏仁核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史艳红;徐平;宋凯英;潘成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大鼠海马损害机制及其与低氧的相关性[A];贵州省第六届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冯荣芳;冯亚青;郭振华;邢邯英;李淑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老年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刘琼;朱海燕;俞瑾;米文丽;毛应启梁;王彦青;吴根诚;;大鼠海马胶质细胞在抑郁症及电针抗抑郁模型治疗中的作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琛;朱文荣;耿德勤;;氟西汀+电针治疗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电针能激活老年痴呆大鼠海马蛋白激酶信号通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永军;深低温停循环时大鼠海马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斌;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Alzheimer病样tau蛋白磷酸化途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姚星;右美托咪定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海马炎症反应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段开明;异氟烷对成龄和老龄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周爽;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6 杜会枝;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金属离子对大鼠海马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杨惠云;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8 罗松;电针对老年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形态可塑性的影响机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9 刘琼;针刺治疗实验性抑郁症时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发生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刘雨星;电针对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介质的调节作用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楠;NSE在AD模型大鼠海马内及VD患者血清内的表达[D];河北大学;2015年
2 刘铮;头部浅低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艳颖;丁苯酞、卡马西平对大鼠海马、小脑神经元凋亡及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袁强;肢体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作用及上调p38 MAPK和ERK的体液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洁;针刺不同配穴对心肌缺血大鼠海马区BDNF、TrkB表达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原宇宙;叶酸干预对染铝大鼠海马Aβ相关基因甲基化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范少华;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8 赵旭;SAH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及BQ-123的干预作用[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9 隋竹欣;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改变及机制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10 段丽君;依达拉奉对低氧大鼠海马区JNK/P38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针剌调控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活性氧—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49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