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气郁结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本文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气郁结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疗效观察 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肝气郁结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PDD)疗效,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于2015.03-2015.12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气郁结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70名,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名;两组PDD患者均予以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试验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照组予盐酸氟西汀片,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分别通过计算治疗前后UPDRS Ⅰ、UPDRSⅢ、HAMD24项、ADL (Barthel指数)的评定分值,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量化分级评定疗效,分析治疗前后5-HT、NA含量变化的意义,并评价其用药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PD患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1例不能坚持服药而剔除,对照组1例无复诊而脱落,共68例纳入统计学分析,脱落率2.86%。两组基线比较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2. CLMD对PDD患者UPDRS Ⅰ、 UPDRSⅢ评分的影响UPDRS Ⅰ:试验组治疗4周、治疗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4周、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PDRSⅢ:两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LMD对PDD患者HAMD24项评分的影响:治疗4周时,试验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和治疗12周时,两组HAMD总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和8周时,两组同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CLMD对PDD患者ADL(BI指数)分值的影响:治疗4周时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和治疗12周时,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LMD对PD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定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血清5-HT、NA含量的变化情况:经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中5-HT和NA的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各自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多巴丝肼剂量的变化情况:试验终点时,两组平均每日多巴丝肼片剂量均有增加,试验组剂量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多巴丝肼剂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副反应的观察:经过12周治疗,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用药安全性,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MD能有效改善肝气郁结型PDD的精神、行为、情绪和抑郁症状,且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早期就能显现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肝气郁结型PD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其中医证候积分;CLMD治疗肝气郁结型PDD机制可能与其增加血清中5-HT和NA的含量,调节单胺递质神经元系统功能有关。
【关键词】: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疗效观察 机制探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英文缩略词11-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19
- 1. 研究对象14-15
- 1.1 病例来源14
- 1.2 诊断标准14
- 1.3 病例纳入标准14
- 1.4 病例排除标准14-15
- 1.5 剔除标准15
- 1.6 终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15
- 2. 分组情况15
- 3. 治疗方案15-16
- 3.1 基础性用药15-16
- 3.2 试验组治疗16
- 3.3 对照组治疗16
- 4. 观察指标16
- 4.1 人口学资料16
- 4.2 一般临床资料16
- 4.3 西医量表评定16
- 4.4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16
- 4.5 神经递质含量16
- 5. 疗效评价方法16-17
- 5.1 疗效性观察16-17
- 5.2 血清单胺类递质观察17
- 5.3 抗帕金森用药观察17
- 5.4 安全性观察17
- 6. 统计分析17-18
- 7. 技术路线图18-19
- 结果19-29
- 1.总体分析19-22
- 1.1 一般资料19
- 1.2 一般资料基线19-22
- 2. 量表基线资料分析22
- 3. 研究治疗疗效分析22-29
- 3.1 UPDRS量表评分比较22-24
- 3.2 HAMD量表评分比较24-25
- 3.3 ADL(BI指数)评分比较25-26
-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26-27
- 3.5 治疗后血清5-HT、NE含量比较27-28
- 3.6 治疗后服用多巴丝肼片剂量比较28
- 3.7 研究的安全性观察28-29
- 讨论29-37
- 1.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现代医学研究29-31
- 1.1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29
- 1.2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发病机制29
- 1.3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诊断及评估29-30
- 1.4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现代医学治疗30-31
- 2.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中医学认识31-33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机制探讨33-35
- 3.1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中医证侯33
-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方剂配伍解析及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中医机理探讨33-34
-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34-35
-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35-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录41-57
- 致谢57-58
- 文献综述58-69
- 参考文献65-69
- 作者简历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2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3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4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5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7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8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9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10 于嘉;帕金森病与临床用药[J];首都医药;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密;;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12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婧;罗晓光;任艳;何志义;;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友海;田仰华;陈先文;汪凯;;帕金森病患者的时间感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如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杨晓军;李筱婷;;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6 周文泉;于向东;;对帕金森病研究的思索[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蓉蓉;范亚瑜;吴集雄;徐晓华;刘汉伟;;帕金森病特殊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食性低血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欧阳荔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干静;周明珠;刘振国;陈伟;陆丽霞;吴佳英;;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评估[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史新冲;张祥松;易畅;;~(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又;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N];光明日报;2006年
2 罗刚;近八成帕金森病患者看病不及时[N];健康报;2007年
3 蒋雨平;帕金森病认识四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孙燕明;帕金森病患者要严防抑郁[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程守勤 蒋廷玉;帕金森病发病率居高不下[N];新华日报;2006年
6 杨锋;及早防范帕金森病[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李尤佳;帕金森病——中老年人的“绊脚石”[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卫宏;帕金森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早期确诊新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程守勤;六成帕金森病人治疗不规范[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与手运动补偿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黄思菲;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和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分析及价值[D];复旦大学;2014年
3 高靓;CCL2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谷有全;TLR4在帕金森病小鼠中脑的表达及其对炎症介质释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李红燕;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维吾尔族早发型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突变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胡盼盼;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刘崴;帕金森病LRRK2和VPS35基因突变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8 康文岩;α-突触共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及生物学标记物中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桂花;新疆地区帕金森病危险因素、症状学和ATP13A2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迎春;帕金森病患者经颅超声影像学特点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婧;应激诱发帕金森病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常崇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韩薇;α-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倩;帕金森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疏影;不同帕金森病亚型(早发晚发型)的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6 张天清;帕金森病排便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史亚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效果及脑功能连接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吴冬艳;针刺颅底七穴结合夹脊穴治疗帕金森病(髓海不足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李良媛;SWI、血清铁蛋白评价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10 彭雷;视、听觉诱发电位在非痴呆、痴呆型帕金森病诊断中的重要性[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98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9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