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三个藏药经典方的脑缺血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3:17

  本文关键词:三个藏药经典方的脑缺血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如意珍宝丸 质粒 细胞模型 定量PCR 免疫荧光 脑缺血


【摘要】:脑血管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发病几率高,作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长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现代医学将脑部局灶性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认定为脑缺血症。藏医药中将人体的脉络分为白脉和黑脉,白脉即神经。白脉病属藏药杂病范畴,瘟疫病、病毒等或刀剑、石棍等造成的物理损伤侵害白脉,或剧烈活动导致的精气分散均可引起白脉病,实质上相当于神经损害所致的有关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缺血的发生包含了能量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反应、程序性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级联反应的具体机制。超早期溶栓和神经保护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病的两大主要方法,而如何重建与恢复神经功能至今仍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难题。使用神经保护剂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开发有益于受损神经功能修复的药物来促进脑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皆是藏医经典方,先后被《中国药典》所收录。在临床有组合三方给药的使用习惯。其中,二十味沉香丸以治疗心肺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为主。二十五味珊瑚丸和如意珍宝丸因其具有开窍醒神、舒筋通络之功效,临床用于多发性神经炎,神志不清头晕目眩,脑部疼痛,头痛,癫痫及各种神经性疼痛等,疗效显著。本课题拟从上述三个临床经典方中筛选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三个藏药经典方早中晚组合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探讨(项目号:81274184)”和“藏医抗脑缺血名方药效物质的神经保护机制(项目号:81473337)”支持下,构建了脑缺血相关因素细胞筛选系统模型,并采用该系统模型,针对课题组从三个藏药经典方中提取分离的17个化学单体成分,进行筛选,发现了15个单体分别针对不同靶点的抗缺血和神经修复作用。对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药效的单体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实验验证,进一步确认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活性。
【关键词】:如意珍宝丸 质粒 细胞模型 定量PCR 免疫荧光 脑缺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9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12-13
  • 1.2 脑缺血的研究概况13-15
  • 1.2.1 脑缺血现代医学研究近况13-14
  • 1.2.2 脑缺血藏医药史上研究概况和特色14-15
  • 1.3 三个藏药经典方的研究进展15-18
  • 第2章 脑缺血相关因素细胞筛选模型的构建18-24
  • 2.1 实验材料18
  • 2.2 实验方法18-21
  • 2.2.1 HEK293细胞的培养18
  • 2.2.2 质粒DNA转染18-19
  • 2.2.3 细胞冻存与复苏19-21
  • 2.2.4 BCA蛋白含量测定21
  • 2.3 实验结果21-23
  • 2.3.1 稳定细胞株的构建21-22
  • 2.3.2 荧光素酶活性的测定22-23
  • 2.4 讨论23-24
  • 第3章 三个藏药经典方中抗脑缺血药效物质基础的探讨24-34
  • 3.1 三个藏药经典方中主要化学成分24
  • 3.2 三个藏药经典方特征图谱中主要成分的确认24-27
  • 3.3 实验内容27-30
  • 3.3.1 实验材料27-28
  • 3.3.2 贮存液的配制28
  • 3.3.3 17个单体成分的cck-8细胞毒性测定28
  • 3.3.4 17个单体成分的活性筛选28-29
  • 3.3.5 Luciferase(荧光素酶)活性测定29
  • 3.3.6 BCA蛋白含量测定29-30
  • 3.4 实验结果30-33
  • 3.4.1 贮存液的配制30
  • 3.4.2 HEK293-A细胞模型的筛选30-31
  • 3.4.3 HEK293-B细胞模型的筛选31-32
  • 3.4.4 HEK293-C细胞模型的筛选32-33
  • 3.5 讨论33-34
  • 第4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药效验证34-65
  • 4.1 实验材料34
  • 4.2 实验方法34-38
  • 4.2.1 rMSC的分离培养34-35
  • 4.2.2 rMSC的加药诱导35
  • 4.2.3 总RNA的提取35-36
  • 4.2.4 cDNA反转录36-37
  • 4.2.5 Real-Time定量PCR37
  • 4.2.6 免疫荧光37-38
  • 4.3 实验结果38-63
  • 4.3.1 rMSC的分离培养38-39
  • 4.3.2 rMSC的加药诱导39-45
  • 4.3.3 总RNA的提取45-46
  • 4.3.4 cDNA反转录46-49
  • 4.3.5 Real-Time定量PCR49-51
  • 4.3.6 免疫荧光51-63
  • 4.4 讨论63-65
  • 结论65-67
  • 致谢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瑞平,贾坤英;年轻人脑缺血的远期预后[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年02期

2 欧册华;镁与脑缺血[J];医学综述;2001年07期

3 戴启麟;家族性脑缺血一家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年02期

4 谢敬霞;韩鸿宾;;脑缺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年10期

5 华满堂,王坤,吴庆军;医源性脑缺血59例[J];人民军医;2002年12期

6 秦燕,陈健;从脑缺血的治疗进展看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2期

7 陈晋文,张改华,谢仁厚,李华军,杜文津,刘玮;短暂性全面遗忘症3例[J];人民军医;2004年12期

8 陈宇丹,陈天风;白介素16与脑缺血[J];北京医学;2005年05期

9 顾萍,施建生,顾晓苏,高志伟,沈丽华,李爱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与脑缺血[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10 马莉;;短暂脑缺血性发作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敬霞;李建生;;老年脑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陈虎;蔡定芳;;神经干细胞与脑缺血[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姚小皓;李学军;;脑缺血相关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研究[A];2002全国青年药理学英文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张晓艳;张红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应用与前景[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小皓;铁璐;李学军;;260kD脑缺血和胰岛相关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生化药理学术讨论会暨第七届Servier奖颁奖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3年

6 蒋祁桂;曾祥发;;热休克蛋白70与脑缺血[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杰文;索爱琴;卢芬;李玮;朱良付;;光化学大鼠脑缺血定量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包新杰;;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姚小皓;李学军;;脑缺血相关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王茜;李树清;;后适应对树,

本文编号:634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34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