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病用药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7 20:12

  本文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病用药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年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病用药规律研究

王文文  

【摘要】:1.研究背景 痹病,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活动不利等症状的疾病,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现代对痹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对医家用药规律的系统数据挖掘较少。清代是中医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叶天士乃清代众多医家中声名卓著的一位,乃清代医林第一人,他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不仅如此,叶氏在痹病等内伤杂病方面,亦卓有建树。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虽亲笔著述很少,但由其门人整理辑录的医案较多,其中《临证指南医案》最具代表性。 2.研究目的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可更深刻的挖掘出叶氏治疗痹病辨证用药的规律,并总结出叶氏常用的方剂、药物,以开拓辨证思路、指导临床用药;探究《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痹病与本书中其他痛证的异同,找出其中的共性及联系。 3.研究方法 3.1将《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痹病的医案搜集整理,严格按纳入标准收录,共有医案87则、处方119首,并进行药物及方剂的标准化,建立痹病数据库;将《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其他痛证的医案搜集整理,包括脏腑痛、胁络痛、头痛,共医案120则、处方131首,并进行药物及方剂的标准化,建立痛证数据库。 3.2将建立的数据库输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并运用此系统,对治疗每类疾病的处方药物进行频次分、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找出各自常用药物、药对,及通过统计分析后产生的新处方。 3.3把痹病与其他痛证的治疗规律分别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最终找出痹病独特的用药规律。 4.结果 4.1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痹病的药物共153味,总用药频次812次,当归、茯苓、桂枝、白术、木防己、杏仁、黄芪、薏以仁、姜黄、萆解等药物是治痹的常用药物;治疗痹病的药物多为性味甘、温之品,主要集中在补益剂、祛风胜湿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化痰平喘药;补益剂中补气、补血的药物为多。从关联规则分析的结果看,《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痹病是以茯苓、白术、桂枝、当归、黄芪五位药物为核心的,产生18对常用药对,可分下三法:益气补血,和营通络法、健脾除湿通络法、清热利湿法;常用方剂有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木防己汤加减。对所有药物进行熵聚类分析得出8个新方组合。其中以驱邪为主的方剂多用散寒除湿、清热凉血、清利湿热法,以补益为主的方剂多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法。 4.2与其他痛证进行对比,痹病、脏腑痛、胁络疼痛相同的高频药物有桂枝、当归、茯苓,都以宣通气血,祛湿通络为法。而因各痛证病位及病因病机的不同,所以治疗上有不同侧重,脏腑痛多用入脾胃二经之品,以二陈汤、小半夏汤为核心方剂用以健脾燥湿,温补中焦,并佐以活血通络之品;胁络疼痛偏重于治疗偏重于凉血滋阴、通络止痛为核心。而治疗头面痛的药物和其他疼痛类疾病有许多不同之处,多用清利头窍之轻清宣泄之品,并注重清肝祛风止痛或滋阴潜阳以祛头风。 5.研究结论 5.1《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痹病多用补益剂、祛风胜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以及清热药,以茯苓、白术、桂枝、当归、黄芪为核心药物进行配伍。并通过熵聚类分析,得出预设新方8个,尚需临床以验证疗效。其中以驱邪为主的方剂多用散寒除湿、清热凉血、清利湿热法,以补益为主的方剂多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法。 5.2《临证指南医案》痹病、脏腑痛、胁络疼痛常用药物相同的有桂枝、当归、茯苓,可见宣通气血,祛湿通络为治疗疼痛类疾病的大法。而脏腑疼痛多配合使用半夏、生姜等药物,侧重健脾燥湿,温健中焦;胁络疼痛则多伍用桃仁、丹皮、柏子仁、阿胶、生地,侧重于凉血滋阴、通络止痛。 但头痛多因肝火、阴虚脉络失养所致,故多用连翘、荷叶、蔓荆子等较为轻灵的药物为核心进行组合以驱头面之邪;苦丁茶、栀子等共奏清肝祛风止痛之功;又有麦冬、生地等滋阴组合,以滋阴潜阳祛头风。可见,痹病与其他痛证相比,独特的治法有清热利湿法,除湿通络法,补益肝肾法等。 5.3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总结其在痹病的用药具有以下特点: ①补久病之虚,温阳补气、宣通气血; ②对于湿热痹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③重视“内风致痹”,故治以养血滋阴; ④用药轻灵,以通为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岚;;《金匮要略》风湿病治则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年06期

2 李倩;张琦;;《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郑红,肖林榕;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J];福建中医药;2000年03期

4 颜瑞腾;叶天士养胃阴法之探析[J];福建中医药;2004年01期

5 赵黎;;《医门法律》痹证用药刍议[J];甘肃中医;2010年01期

6 艾相乾;;李梴治痹经验浅析[J];光明中医;2008年02期

7 刘磊;刘健;;孙一奎治痹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6期

8 黄俊卿;论《诸病源候论》的痹病理论体系[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年06期

9 戴皓宁;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探讨[J];河南中医;2005年09期

10 郭会军;冯福海;张二中;;孙思邈治痹思想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克平;论黄疸治疗大法——疏肝利胆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2 陈双萍;范泉;韩宁林;周大勇;李雪苓;王凯;代君;张宗铭;;热毒清口服液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3 王胜;;中风病急性期从气虚立论辨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4 陆智慧;温跃才;毛秉环;;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5 李大剑;李伟莉;周军;陆耘;刘春丽;;生化糖浆配合利凡诺引产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6 孟君;李胜涛;郭小燕;;针药结合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年06期

7 江鹏;;黄芪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8 赵文婷;戴小华;朱晋鸣;;调脾护心颗粒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hs-CRP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9 施金凤;;自拟安神汤加减治疗失眠96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10 郭虹秀;张梅;李平;李鹰;;明清医家对噎膈的认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燕;;浅析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汉明;朱晓密;赵雅君;;430例复发性口疮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季向东;王群松;朱文娴;;利窍益智汤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朱伟坚;刘晓铭;仲远明;王茵萍;;食管癌耳穴特异性反应的临床观察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刘阿庆;成海燕;尚磊;许文彬;刘云鹤;陈璐;温明菲;于建春;;“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治疗帕金森病验案[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王燕真;张虹;;针灸并用治愈真菌性肠炎1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孔安安;马惠芳;;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研究概况[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8 赵明全;黄东华;;头痛治疗浅析[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李沛霖;;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蔡李芬;楼丽华;赵虹;汪芬华;;楼丽华教授治疗乳头溢液经验[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花;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孙冰;平性药药性理论及其应用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波;植物类中药寒热药性与化学成分相关性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庄灿;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王儒芳;当代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七情理论与实践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马佳美;疏肝补肾养心法对疲劳所致学习记忆力下降作用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瑜;中药专利审查标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代波;中药五号栓治疗宫颈糜烂湿热下注证临床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罗瑶;加减人参五味子汤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黄益桃;医用臭氧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彭迎荣;观音合剂对幼龄厌食大鼠Leptin与CCK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毛丹;初诊胃癌患者胃镜象与舌象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陈彦胜;桃红四物汤对大鼠显微吻合血管内皮修复及VEGF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李贝;血脂安Ⅱ号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Ox-LDL及MDA-LDL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何治中;礞石镇风丸治疗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月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安鹏;郑波;赵天才;;仲景治痹浅析[J];光明中医;2007年03期

3 喻和平;《医门法律》痹证辨治初探[J];甘肃中医;1997年02期

4 吴新献;;运用仲景理论治疗风湿病初步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邹国辉;程传浩;李林;唐娜娜;刘中勇;;《医门法律》对外感内伤诸病的辨治特色[J];江西中医药;2007年10期

6 林昌松;《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鲍正飞;略析李东垣升阳风燥药的运用[J];四川中医;1998年08期

8 张俐敏;中医脾胃学说形成的四个关键[J];山西中医;2000年05期

9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王波;;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年02期

10 陈湘君,刘云翔;吴圣农老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J];陕西中医;198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玉钤,娄玉州,娄多峰;浅谈痹病的分类[J];中医正骨;2000年09期

2 韩宁,张永;《金匮要略》治痹述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娄玉钤,娄伯恩;著名骨伤科专家娄多峰简介[J];中医正骨;2001年06期

4 李金海;;益气活血在痹病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9期

5 杨光钦,区文超,罗仁;追风透骨丸治疗痹病2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成药;2000年10期

6 于静;金明秀治痹经验浅谈[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2期

7 罗小菊,盛维,詹文涛;中医辨治痹病的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李梢;王永炎院士从“络”辨治痹病学术思想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吳启圣;痹证证治[J];山东医药;1963年12期

10 孙锋;历代治痹用药分析[J];中医药学报;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敏;陆进;常章富;;痹病的辨证论治[A];2010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罗成贵;杜辉;聂伟健;殷海波;;从现代研究再认识痹病多夹湿[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华东;陈祎;黄梦媛;于志谋;杜辉;路洁;;“持中央,顾润燥”在痹病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4 姜玉宝;鞠宝兆;;浅论痹病与痿病[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志伟;;痹痛宁1号丸治疗痹病疗效观察[A];全国基层中医临床应用学术会论文集[C];1996年

6 佟丽;吴启富;;痹病系列制剂药效学及治疗风湿病相关作用机制研究[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郭豪;;试论“痹病”[A];跨世纪骨伤杰出人才科技成果荟萃[C];2004年

8 郑世江;杨莉;;王再谟教授治疗痹病用药及经验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9 孙蓬远;孙基然;宋林萱;高明利;;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病的现代文献加味规律[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贝新法;江凤鸣;贝芹;;中醫痹病的护理[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会卿 李沛 娄彦红/娄玉钤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痹病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朱良春;[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娄玉钤;[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林秋虹 李万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杏文;[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6 张开富;[N];健康报;2007年

7 杏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陈伟;[N];健康报;2005年

9 王伟钢;[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邹文俊 雷载权 张廷模;[N];中国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莎;痹病辨治特点及“风湿四病”证素规律的文献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葛晓舒;湖湘医家痹病验方收集整理及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张海生;魏中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补肾温阳活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陈莉;明清医家痹病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陈守强;丁书文教授用药规律的计算机辅助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郑红;消渴病及其并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王菲菲;基于病毒性心肌炎文献分析的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及用药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袁亮;中医祛腐生肌法促进创面愈合作用机理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9 颜平;中医淋病文献和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高木祐子;中医美容护肤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病用药规律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李长君;痹病的证治方药规律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刘艳霞;明清时期应用虫类药治疗痹病的方药规律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4 孙蓬远;现代文献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痹病的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韦小双;冯兴华教授运用身痛逐瘀汤治疗痹病经验探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江耀广;清代痹病证治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钟建;叶天士治痹医案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8 赵玉雪;先秦至唐代针灸治疗痹病的古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马帅;基于文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周光;中医外科方剂结构与用药规律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病用药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6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