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顺应和改造
发布时间:2017-08-14 03:08
本文关键词:《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顺应和改造
【摘要】:目的本文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以中医肝脏理论作为切入点,构建《全体新论》成书前后的话语场,考察《全体新论》成书前后肝脏理论相关概念的变化及其背后知识体系,以期构建清末民初时期中医肝脏理论体系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对《全体新论》成书前后著作中肝脏理论中相关概念的对象形成、陈述方式、概念扩散、主题从属等内容进行考察,以分析中医肝脏理论变化历史。1.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体”、“肝用”、“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对象的形成,即“肝”、“肝体”、“肝用”指的是什么,“肝藏血”所“藏”的对象是什么,“血”所指什么。“肝主疏泄”所“疏泄”的是什么。“肝主筋”主的“筋”是什么。2.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藏血”、“肝主疏泄”陈述方式,即三者分别以什么方式、与哪些概念、以什么次序关系出现。3.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肝藏血”、“肝主疏泄”概念的界定,即三者与其他概念如“胆”、“脾”、 “心主血脉”、“心藏神”等,三者的概念是怎样被界定的。4.考察宋明前文献、《全体新论》、中西医汇通派医学文献中肝脏理论所从属的主题:其临床应用的范围(黄疸、中风等疾病)和应用原则的改变。结果从汉唐至宋明时期关于“天”的时空观念,始终未发生巨大的改变,构成肝脏理论的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诊疗模式伴随着人体世界及人体认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汉唐时期在天地以“气”为依托、术数理论与人体相结合、类比“君权神授”这三种人体认认知模式下,肝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由五行配比与五神脏理论为核心,肝为储藏“春气”的库藏,肝经内流通春气,二者皆为实体;肝病和肝经病主要表现为“气”的异常;肝藏血理论更多强调的是“气”,血舍魂是其核心内容;肝脾关系表现为木、土的生克关系,应用于阐释针刺法对肝、脾气血的补泄原则、论述疾病传遍规律、解释脉象,判断疾病预后。宋明清时期,引易入医后,在万物皆可格而致知的认识下,人体模式变为“太极”动静观下具有先后天的人体模式,肝脏理论的核心也变为“太极”动静观为核心;肝为实体,厥阴风木,内寄相火,自身可以产生阴阳气血;提出肝司疏泄,相火为疏泄的动力;肝为藏血之器,血由内生,血舍魂理论逐渐边缘化;肝病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多个角度开始论述;肝脾关系的论述变成了相火与元气,肝气盛与脾不足。《全体新论》的译著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在传教受限制、知识分子文化抵触、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合信采用了从“方法上”仿儒,态度上不贬低中医,译著借用中医学传统术语和结构的方式来使得《全体新论》本土化。《全体新论》顺应中医肝脏理论,结构完成译著,书中借用了中医理论中的“体用”、“肝”、“肝经”、“肝体”、“肝用”、“筋”、“脉”、“鼓胀”、“黄疸”,但概念及所指带对象与中医理论不同。《全体新论》中筋是对比于“管者通”的概念提出的实心的结构,分为肉筋(肌腱)和脑气筋(神经)两种;“脉”是指血管;肝经的概念类似于现代的肝脏系统,肝体为实体解剖的肝脏;肝用指肝的功能,肝具有分泌胆汁,胆汁的作用是消化食物,消化也是肝的功能的一部分;肝病分为肝胆病分为体病和用病,体病为实体肝脏病变,分为新旧两类。用病,根据胆汁分泌的多少快慢进行分类,黄疸等病被列入肝病中,中风、抽搐、癫痫等病被划入“脑气筋”病。《全体新论》体用概念的重新定义导致后世汇通学派医家开始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中医肝脏理论。《全体新论》中的解剖生理理论、血液循环理论、脑气筋、肝脏理论对于后世的中医汇通派医家的肝脏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于肝脏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象“肝”,生理解剖的出现导致中医理论中汉唐至宋明时期的实体肝脏,此时期变为了既包含实体肝脏由包含功能意义的气化之肝,而且实体肝和气化功能肝并不统一。“脑气筋”神经系统的传入,导致肝在体合筋理论演变为肝主神经,中风、抽搐、惊风、郁证等疾病都从神经、从肝论治。伴随着血液循环理论和神经理论的传播,肝藏血理论演变为肝不仅是储血容器,同时还具有调节血行的功能。最后融合肝脏生胆汁,消化食物的这一理论,肝逐渐变为了消化器官,肝主疏泄,疏泄的是胆汁,肝具有了促进消化的功能,与脾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肝促进脾胃运化,黄疸病也从既往的从脾论治,变为了从肝论治。结论1.伴随着话语场的改变,《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发生了从顺应到改造的变化,不同时期肝脏理论随着世界图示和人体认知模式的变化而变化。2.顺应过程中,《全体新论》借用中医学词汇并进行了重新定义,体用概念的变化是造成后期中医理论变化的根本原因。3.《全体新论》流行后,中医人体认知模式发生变化,认可并采用《全体新论》中的体用概念,结合西医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新的中医肝脏理论。
【关键词】:肝 全体新论 学术史 知识考古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文献综述12-20
- 1 《全体新论》的研究概况12-14
- 1.1 合信生平与编译著作12-13
- 1.2 《全体新论》对华影响研究概况13-14
- 1.3 《全体新论》版本内容及词汇翻译特点研究概况14
- 2 中医肝脏理论的文献学研究概况14-18
- 2.1 中医肝脏理论古代文献研究15-16
- 2.2 中医肝脏理论现代文献研究16-18
- 参考文献18-20
- 前言20-22
- 上篇:“天圆地方”世界图示下的肝脏理论22-39
- 1 汉唐时期——从天地秩序领悟的数字化人体模式及肝脏理论22-31
- 1.1 汉唐时期中医认知模式的特点23-26
- 1.2 汉唐时期以“气”为核心五行归类的肝脏理论26-31
- 2 宋明清时期——“儒道结合”下的先后天人体模式及肝脏理论31-37
- 2.1 宋明清时期中医认知模式的特点31-33
- 2.2 宋明清时期理学背景下的肝脏理论33-37
- 3 小结37-39
- 中篇:从“天圆地方”到“圆而不方”——《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顺应39-55
- 1 《全体新论》译著时期——悬而未脱的中医话语权40-44
- 1.1 从“天下第一”走向“万国之一40
- 1.2 从“禁教”到被迫接受传教的东西方科技交流重建时期40-42
- 1.3 两极的知识分子态度42-43
- 1.4 民众对西医的态度:疑忌43-44
- 2 《全体新论》本土化的译著特点44-46
- 2.1 词同意别“格物致知”44
- 2.2 温和的态度——补中医之未备44-45
- 2.3 中医结构与术语的借用45-46
- 3 《全体新论》的人体构成与肝经46-54
- 3.1 《全体新论》的人体构成模式46-50
- 3.2 《全体新论》中的肝经50-54
- 4 小结54-55
- 下篇:天崩地裂后的化“异”为“同”——《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改造55-67
- 1 《全体新论》流行后——中医话语权的旁落55-57
- 1.1 西医的高歌猛进55-56
- 1.2 列强环伺之下丧失的话语权56
- 1.3 “保种强国”——中西医论争的开端56-57
- 2 《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改造57-66
- 2.1 解剖学——实体肝到气化肝的理论嬗变57-60
- 2.2 “脑气筋”——由“肝主筋”到“肝主神经”的桥梁60-62
- 2.3 血液循环系统——从肝藏血到肝调血62-64
- 2.4 肝脾关系——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64-66
- 3 小结66-67
- 结语67-68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68-69
- 参考文献69-72
- 致谢72-7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3-74
- 个人简历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薛墩富;焦振廉;;近代以来中医及未来的方向[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32期
2 岳旭东;山西“中西医汇通派”医事述略[J];山西中医;2003年04期
3 吴中云;;恽铁樵与中西医汇通派[J];科技潮;1998年09期
4 孔祥序;;中西医汇通派鉴戒初论[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5 刘世峰;;从“心”论中西医融合[J];家庭中医药;2009年02期
6 沙塔娜提·穆罕默德;刘佩珍;周铭心;;近代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与恽铁樵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年08期
7 杨德光;;恽氏的革新说及其影响[J];医学与哲学;1984年04期
8 芦玉珍;;浅谈含西药组分中成药的使用注意[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亚博;;中西医结合之源流探讨[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刘世峰;;从心论中西医融合[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姝淳邋刘小斌;岭南医家中的早期中西医汇通派[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慧颖;《全体新论》对中医肝脏理论的顺应和改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0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6704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