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机制
本文关键词:从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机制
【摘要】:通过对"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内涵分析,结合西医学研究结果,提出:所谓"肝藏血"并非由"主疏泄"功能所派生,而应是"肝藏血"是"主疏泄"的物质载体,"主疏泄"功能的体现是"肝藏血"于气机调节、脾胃调节、生殖调节、情志调节等各方面的具体反映,"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和发挥又赖以"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为前提。首次尝试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机制,并得出结论:EPO既与血液生成、调节相关,又兼具抗抑郁等作用,成为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可靠依据。为探讨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情志病证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肝藏血 肝主疏泄 抗抑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No.81573854)
【分类号】:R223.1
【正文快照】: 张浩,男,在读硕士生(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250355)本文尝试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信号通路途径探讨其分子机制,主要是综合以下考虑:西医学认为EPO在胎儿时期,主要由肝脏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即参与血液生成;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主要与脾胃和肾关系密切,但是脾胃与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肝藏血”小议[J];国医论坛;1995年06期
2 魏良行;肝藏血新说[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3 王蕾;试论肝藏血的机理[J];中医药研究;1999年06期
4 李建鸿;蒋开平;;肝藏血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8年35期
5 舒卫宏;;肝藏血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2期
6 邢金丽;张秋云;王天芳;崔利娟;;肝藏血理论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4年04期
7 杨阳;马淑然;王庆国;张明泉;赵燕;蒲晓田;陈玉萍;覃骊兰;米雪峰;肖遥;;从生物钟理论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季节性调控机制[J];中医杂志;2012年22期
8 薛晓琳;王天芳;李昕;张琳;吴秀艳;;从“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失调角度探讨肝硬化的发生机理[J];世界中医药;2013年02期
9 徐鸿达 ,李萍;对中医肝藏血理论的初步探讨(附92例肝血流图的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乔明琦;;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科学假说与学术思路和目标[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清怡;《临证指南医案》中“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婧;宋以前“肝藏血”文献的研究与临床意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龙飞虎;宋金元时期“肝藏血主疏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房克英;“肝藏血主疏泄”的现代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李丹;基于知识考古学“肝藏血”的历史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52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5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