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09-15 00:29

  本文关键词: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温针灸 电针 缺血性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本题采取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温针灸组作为治疗组,以电针组作为对照组,通过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临床观察,探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性。方法:文献研究方面,整理了近十年为主的文献,主要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沿革,重点综述了头针和体针对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近况。临床研究方面,本题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病人按1:1的比例,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除去主穴外曲池、臂佈、梁丘、足三里四个穴位行温针灸)和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除去主穴外曲池、臂佈、梁丘、足三里四个穴位行电针),每组各30例,两组在相同的环境下,分别进行治疗。每天治疗一次,一周总共治疗五次,三个星期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之后均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颁发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以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价、评估,据此判断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经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期间每组各脱落一例患者。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前后得分情况分析,治疗后,治疗组,基本恢复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8例,稍微进步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基本恢复1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9例,稍微进步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2.41%。经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价运动功能的简化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提高(P<0.01),两组组间比较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经成组t检验(P<0.05),就此可以认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方法对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更优。而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两组治疗后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明显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经成组亡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优。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温针灸、电针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均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皆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方面,两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以及总体有效率经t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认为,采用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关键词】:温针灸 电针 缺血性中风 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2-26
  •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研究近况12-13
  • 1.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12
  • 1.2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调查12
  • 1.3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12
  • 1.4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12
  • 1.5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措施12-13
  • 第二章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和研究近况13-26
  • 2.1 概述13-15
  • 2.2 病因病机15-17
  • 2.3 治疗17-26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6-30
  • 第一章 研究对象26-27
  • 1.1 病例来源26
  • 1.2 诊断标准26-27
  • 1.3 纳入标准27
  • 1.4 排除标准27
  • 1.5 剔除标准27
  • 第二章 研究方法27-30
  • 2.1 分组方法27
  • 2.2 治疗方法27-28
  • 2.3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28
  • 2.4 疗效评价28-29
  • 2.5 观察指标29
  • 2.6 统计学方法29-30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30-37
  • 第一章 病例基线比较30-32
  • 第二章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32-34
  • 第三章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34-35
  • 第四章 结果汇总35-37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37-42
  • 第一章 理论依据37-40
  • 第二章 选穴依据40-41
  • 第三章 疗效分析41-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光荣,陈正权,杨霞;缺血性中风63例治疗分析[J];四川中医;2002年03期

2 李国庆,王林静,叶健,武继涛,郑绍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02年04期

3 胡梅芳;辨治缺血性中风48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3年11期

4 赵卫;浅谈中医药在诊治缺血性中风中的优势[J];吉林中医药;2003年03期

5 戴嫣;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及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14期

6 张觉人,杨庆堂;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实验研究述要[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11期

7 贾满仓,朱薇;通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袁威;孙书光;凌云;;68例缺血性中风治护体会[J];国医论坛;2008年03期

10 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萍;刘泰;;缺血性中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2 马维斌;王纪彪;;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研究进展[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杜元灏;翟娜;;缺血性中风治疗焦点的思考[A];'97中医药博士论坛:中医药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C];1997年

4 祝美珍;;“治未病”思想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指导与运用[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郭福新;徐瑛;孟炎;孙思明;;从毒论治缺血性中风对黄腻舌苔与颈动肪斑块变化相关分析[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学忠;尹方;苏凯;马界;;缺血性中风防治的切入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康;张苏明;;缺血性中风的证型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冯有丽;李容;邓妍;梁章荣;何明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与死亡时间分析与护理探讨[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9 梁文慧;;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胡晓洁;宗寿健;王兴臣;;从“化浊”入手浅述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郭会军 武继涛 金 杰;郑绍周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蔡定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陈光辉;缺血性中风的三级预防[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闫志安;临床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亟待规范[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赵绍华;防治中风显微镜下有高招[N];健康时报;2004年

7 王小衡;出血性 缺血性中风后果预测[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杭兰芳;A型血易患缺血性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徐玉梅;心血管病人不可忽视早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10 ;忽略早餐:心血管病人大忌[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霖;通阳活血颗粒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证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宇文亚;基于虚拟事实因果模型的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中医方案疗效评价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3 郑一;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高宗桂;川芎嗪干预大鼠缺血性中风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盘子健;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评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刘振权;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钞建峰;益气活血养阴中药对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王平平;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证候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徐亚林;益气活血通络法联合亚低温对大鼠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保护作用[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振威;高利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祛瘀化痰通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洁丽(KASSYMKYZY ZHANNA);张根明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许昱玲;温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偏瘫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张邹阳;张明波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赵猛;中药汤剂干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赵丽娜;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唐莉莉;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霍绮雯;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其相关基因148C/T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谭绍超;缺血性中风恢复早期肩—手综合征综合治疗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新龙;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复发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53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853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3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