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18 19:02

  本文关键词: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年

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黄开福  

【摘要】:中药复方四物汤是中医补血活血的经典良方,由于其具有补血养肝和活血调经的显著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和妇科疾病的治疗。四物汤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四味药材组成,分别为四物汤的“君臣佐使”药。研究表明四物汤中果糖(熟地黄)、阿魏酸(当归和川芎)、芍药苷(白芍)和川芎嗪(川芎)4个成分在受60Co辐射致贫血的小鼠体内具有生血的作用;同时,当4个成分同时配伍给药后,芍药苷和阿魏酸两个单体引起的体重减轻作用消失,而这种作用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反应。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研究,探讨其与中医“君臣佐使”理论的相关性,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数据信息。根据文献数据挖掘和前期的研究,从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中分别选出1~3个有效成分,通过测定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以及考察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体内活性成分吸收入血的情况,从而确定了熟地黄、当归、白芍和川芎的有效成分中各自具有代表性的组分。最终,通过代表性组分的组合配伍,研究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HPLC法测定四物汤配伍药材提取液中9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经前期的研究和文献数据的挖掘,从四味药材中分别选择以下9个有效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即:5-羟甲基糠醛、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熟地黄);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当归);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白芍);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川芎嗪(川芎)。建立9个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分别对四味药材的提取液中对应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 熟地黄和川芎嗪采用50%甲醇水进行超声提取,当归和白芍分别采用70%甲醇水和50%乙醇水进行超声提取。以乙腈:水(0.5%H3PO4)为流动相,色谱柱Agilent HC-C18(4.6×250mm;5μm)进行分离,对提取液进行HPLC分析。 结果表明,5-羟甲基糠醛和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中的含量约为0.14%和0.07%;丁苯酞、藁本内酯和阿魏酸在当归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1%、2.05%和0.04%,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白芍中的含量约分别为2.27%和0.41%;5-羟甲基糠醛、川芎嗪和阿魏酸在川芎中的含量约分别为0.02%、0.02%和0.06%。 综上所述,9个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藁本内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较高,可作为重点关注的有效成分。 第二部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有效成分及其药动学性质 建立该9个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的分离检测方法,研究口服给药后,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的有效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性质。 分别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临床用水煎液进行冻干,并用LC-MS/MS测定了各有效成分的含量。Wistar大鼠随机成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大鼠血浆样品用乙腈进行蛋白沉淀处理,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各有效成分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参数的计算,统计学分析由SAS9.2软件进行处理。 经LC-MS/MS方法测定,在两个方剂冻干后的水复溶液中都检测到了梓醇、藁本内酯、丁苯酞、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其在四物汤和四物合剂中的浓度分别为2.94、244.67、4.24、1411.65、261.83mg L-1和3.64、255.50、4.68、1456.65、297.00mg L-1。毛蕊花糖苷、阿魏酸和川芎嗪两个方剂中的含量都低于其检测限。 灌胃给药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在大鼠血浆中可以检测到少量梓醇,但无法准确定量;含量偏高且能够准确定量的成分是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四物汤组与四物合剂组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均较快。二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等)在四物汤组和四物合剂组之间的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梓醇、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均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材配伍比例的变化对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性质无显著影响。 第三部分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含量的LC-MS/MS方法建立和确证 依上述结果,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的代表性组分。本部分的目的是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为研究临床血虚患者口服中药复方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人血清的含量,以及研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等5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前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提供检测分析手段。 梓醇以甲醇和水(含5mM甲酸铵)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1×150mm;5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桃叶珊瑚苷。藁本内酯和川芎嗪以甲醇:0.1%甲酸(78:28)作为流动相恒梯度洗脱,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正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地西泮。芍药苷和阿魏酸以乙腈和水(0.1%甲酸)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Thermo Syncronis C18(2.1×150mm;3.7μm)进行分离,采用MRM(多反应监测)和负离子模式的检测方式,内标为葛根素。 血浆样品前处理采用乙腈沉淀蛋白,对测定大鼠血浆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进行全确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稀释效应、基质效应、回收率和稳定性。 结果表明,大鼠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梓醇等有效成分的测定;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梓醇和藁本内酯的标准血浆样品稀释5倍(5000→1000;500→100)后,精密度和准确度均在±15%以内,表明无明显稀释效应;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基质效应均在85.73%~107.19%的范围内,回收率则在90.93%~108.63%的范围内,表明方法无明显的基质效应,回收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大鼠血浆中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分别进行室温放置4h、样品处理后4℃进样器放置24h、反复冻(-20℃)融(室温)3次和长期冻存后,所测得的RSD%和RE%值均在±15%以内,表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在上述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综上所述,实验建立了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和川芎嗪、可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和阿魏酸以及大鼠血浆中梓醇的3个LC-MS/MS方法,该3个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和重复性好,适用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体内研究。 第四部分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血清中代表性有效成分的分析 利用所建立的测定生物样品中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的LC-MS/MS方法,测定该5个有效成分在临床受试者口服四物汤和四物合剂后所采集的血清中的含量,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35位临床血虚患者随机分为四物汤组(n=17)和四物合剂组(n=18),按照临床用药剂量早晚各服用一包四物汤或者四物合剂,连续服用22天。于服药前及连续服药的第22天清晨服药后1h和2h采集血清样品。血清样品前处理采用1.5倍体积的乙腈沉淀蛋白,随后用LC-MS/MS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临床血虚证患者服用中药复方四物汤或四物合剂后,在其血清中均检测到了芍药苷和藁本内酯,两者含量分别在2.12~18.44和2.18~7.20ng·mL-1的范围内,而梓醇、阿魏酸和川芎嗪则低于检测限。因此,芍药苷和藁本内酯可作为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的组分。同时,藁本内酯和芍药苷在四物汤组中可检测到的病例数要明显多于四物合剂组,推测四物汤更利于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这些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差异是否体现了四物汤和四物合剂的疗效优劣,对于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欲通过高分辨质谱的技术和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目前这部分实验正在进行中。 第五部分四物汤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组合配伍后在大鼠体内的相互作用 通过将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进行组合配伍,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梓醇组、藁本内酯组、阿魏酸组、芍药苷组、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梓醇+芍药苷)组、(梓醇+川芎嗪)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和(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给药剂量分别为3.5mg·kg-1(梓醇)、100mg·kg-1(藁本内酯)、3mg·kg-1(阿魏酸)、100mg·kg-1(芍药苷)和1mg·kg-1(川芎嗪)。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于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样。用LC-MS/MS检测血浆样品中的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的含量。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由WinNonlin5.2统计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由SAS9.2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梓醇,与单独给药比较,配伍混合给药后梓醇的Cmax和AUC明显减小(P0.05)。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梓醇的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中梓醇的MRT (P0.05)。梓醇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梓醇的生物半衰期T1/2和达峰时间Tmax基本保持不变。 对于藁本内酯,(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中藁本内酯的T1/2和Tmax明显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以及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给药组。而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混合给药时,藁本内酯的AUC明显大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混合给药后,藁本内酯的平均滞留时间MRT略短于藁本内酯单独给药组(P0.05)。藁本内酯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混合给药前后,藁本内酯的达峰浓度Cmax无明显变化。 对于阿魏酸,混合配伍给药后,阿魏酸的Cmax与阿魏酸单独给药时相比明显减小(P0.05)。除了(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组之外,其它3个配伍给药组中阿魏酸的AUC明显小于阿魏酸单独给药组(P0.05)。同时,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阿魏酸的达峰时间Tmax相比阿魏酸单独给药组略显延长(P0.05),其它配伍给药组则无显著变化。 芍药苷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配伍给药前后,对芍药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Cmax和AUC无显著影响。但当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和川芎嗪同时配伍给药时,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组中芍药苷的MRT(P0.05)。 对于川芎嗪,与川芎嗪单独给药相比较,川芎嗪与其它4个有效成分组合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芍药苷+川芎嗪)组与(梓醇+川芎嗪)组和(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Cmax和AUC均明显增大(P0.05)。同时,(梓醇+藁本内酯+阿魏酸+川芎嗪)组与(梓醇+芍药苷+川芎嗪)组相比较,川芎嗪的AUC明显增大(P0.05)。 综上所述,分别来自四物汤的四味配伍药材的5个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在大鼠体内存在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为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对四物汤有效成分组方制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礼和;我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些看法[J];化学进展;1999年02期

2 尹莲;徐立;时乐;吴皓;;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的筛选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5年04期

3 吕祥;李柏;;中药复方拆方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0期

4 王喜军,李廷利,孙晖;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2期

5 朱华旭,丁林生;白头翁汤汤剂化学成分的分离研究[J];中成药;1999年06期

6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罗琳;张兵;施忠;;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年08期

7 王艳萍;丰加涛;金郁;刘艳芳;肖远胜;章飞芳;薛兴亚;张秀莉;梁鑫淼;;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9年01期

8 梁新丽;招丽君;廖正根;赵国巍;尹蓉莉;曹运朝;;Caco-2细胞模型研究川芎提取物中阿魏酸转运机制及白芷提取物对其转运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年06期

9 魏国栋;刘焕;温学森;郭艳霞;;关于中国药典熟地黄含量测定指标的商榷[J];中药材;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时乐;徐立;;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探讨[J];安徽医药;2010年01期

2 何高明;孙梅;李志远;罗艳;;中药组方提取成分对家兔部分生理指标影响试验[J];北京农业;2007年03期

3 李水芹;李平;王飞;马洪皓;李官红;夏秋成;;李平教授中医辨治严重药物性肝损害验案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08期

4 杨秀伟,张礼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源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3期

5 吴可克,余骏,张崴;中药对黑素生物合成上调作用影响的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2年06期

6 窦志华;罗琳;丁安伟;王陆军;张兵;李民;;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与保肝作用的谱效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张道义;贾志宏;付明哲;刘璐;;中药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方法[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12期

8 黄志雄;丁志鸿;曾雪榕;黄昇;黄志锋;;复方退黄合剂治疗阳黄43例[J];福建中医药;2011年06期

9 孙俊颖;彭新宇;魏光伟;唐兴刚;;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10 王勇,宋凤瑞,金东明,刘志强,刘淑莹;复方中药四逆汤中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的电喷雾串联质谱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韬;黄红兵;林子超;刘庆;朱伟;;运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韬;黄红兵;林子超;刘庆;朱伟;;运用计算机系统生物学方法预测茵陈蒿汤的分子靶标[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3 马亚兵;雍德卿;;护宝疗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A];第十二届山东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冯瑜娟;邓翀;孟宪丽;张艺;;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陆军;窦志华;罗琳;张兵;李民;朱浩然;;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保肝作用及其机理[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阳长明;石任兵;;试论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赖新梅;林端宜;杨雪梅;周常恩;;基于亲缘关系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设想[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8 白晶;刘畅鑫;高琳;;柴胡-黄芩单煎与合煎的药效差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9 郑伟文;刘波;;生物信息学与药用植物研究[A];全国中药材GAP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云波;白术茯苓汤调控脾虚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达坤;利胆退黄法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BSEP和NTCP的影响及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袁烁;化瘀消癥杀胚法对输卵管妊娠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郭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齐凤琴;酸枣仁汤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卢丹;若干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杨旭杰;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梅建勋;中药神经保护作用的离体实验研究——“中药脑脊液药理学”实验方法的提出[D];天津中医学院;2000年

9 魏英勤;中药复方血糖宁有效部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丁晓刚;黄芩汤有效部位组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华;黄芪总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小平;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贺静;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的物质基础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志丹;舒胸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温远珍;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杨春飞;中药成分滨蒿内酯、7-甲氧基香豆素的荧光性质与分析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红海;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比较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红霞;茵芍二金汤加减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姜连堃;洋金花药用简史及现代认知[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徐寅生;大承气汤抗内毒素血症的物质基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飞;赵宇;武卫红;温学森;;地黄的化学成分及其在加工炮制过程中的变化[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03期

2 张丽萍,李军,张振凌,王磊;熟地黄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邓常青,唐映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各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组方对小鼠脑缺血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赵琰,王庆国;经方配伍研究在中药复方配伍研究中的地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王睿,梁鑫淼;中药复方的复杂性特征与方法学探讨[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年S1期

6 李建军;王莹;陈小洁;周延清;李景原;;不同产区地黄产量及指标成分的HPLC测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J];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09期

8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陈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2003年06期

9 肖远胜;徐青;金郁;薛兴亚;章飞芳;梁鑫淼;;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10 章飞芳;张峰;薛兴亚;徐青;金郁;梁鑫淼;;中药组分的系统化学表征[J];世界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王子瑜教授运用四物汤治疗妇科病举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10期

2 路晓钦,高月,刘永学,谭洪玲,马增春;四物汤对辐射小鼠造血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年04期

3 梁乾德,王升启,高月;四物汤基础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3年05期

4 于燕莉,张传霞,梁爱君,谢继青;四物汤的现代药理和应用研究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12期

5 吴水生,吴符火,贾铷,阮时宝,张小如;四物汤的正交试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王玉华;王伟;容蓉;袁久荣;;四物汤中多糖部位的分离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J];中草药;2005年11期

7 郭平,王升启;四物汤及其单味药补血作用的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5年02期

8 苗爱东;王升启;;四物汤及其相关制剂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2006年01期

9 霍学慧;孙东华;;小议四物汤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J];甘肃中医;2006年11期

10 尹毅;;降糖四物汤治疗消渴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长恩;皮寒义;刘德洪;;四物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近况[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2 林新钰;;四物汤加减治疗瘙痒病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10年重庆四川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性病新进展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玉华;容蓉;魏英勤;袁久荣;;中药方剂四物汤有效部位的血清药化学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玉霞;张德培;;四物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新用综述[A];全国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4年

5 林岷瑜;;“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管见[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华永庆;叶靖宇;宿树兰;洪敏;陆茵;段金廒;;四物汤及其类方调控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六届生殖药理学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7 陈俊;陈小娟;洪亮;;加味柴芩四物汤结合针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疗效观察[A];第十一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8 陈薇竹;;我对“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的理解[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盛亚红;;加减四物汤与月经病症治[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10 刘丽丽;马增春;秦红霖;谭洪玲;肖成荣;高月;;四物汤对环磷酰胺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孙学达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戴美友 临沂市兰山区卫生局;[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3 山西中医学院 孙学达;[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4 宿健桃;[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宿健桃;[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6 周思薇;[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特约专家:湖南 教授 陈国林 执笔:谢明霞;[N];家庭医生报;2005年

8 吉泰安药业 杨敬明 田坚 李京晓;[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蒲春霞 方璋 金晶等;[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王红;[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乾德;用化学组学方法研究四物汤的补血成分[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2 王玉华;中药方剂四物汤补血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郭平;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四物汤补血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刘培;四物汤类方用于妇科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四物汤及其加味方的药效作用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李伟;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佟丽;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四物汤补血作用机理[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4 练杭芸;基于UPLC Q-TOF MS技术对四物汤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5 叶亮;四物汤产生源流及其组成药物的相关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袁海梅;芩术四物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钱志平;四物汤对血虚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干预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朱力军;四物汤及其拆方补血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9 霍学慧;四物汤及其类方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洪成姬;许浚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四物汤有效成分代表性组分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7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d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