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流失估算及其管理应用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由1994年的5071亿元增至2013年的119943亿元,年均增长18.1%,比经济(GDP)平均增速(按现价计算)高4. 2个百分点,造成宏观税负逐年上升,2013年达到21.1%,为历史次高。税收收八的快速增长除了与经济的急速扩张密不可分外,政策和征管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其中,税收计划作为征管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内税收收入管理的主要考核指标,对促进税收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复税制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税制体系,指一个国家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的税种的税收制度。这种税制有利于为政府取得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也有利于发挥各税种的不同调节功能。我国现行税制也是复税制,不同税种的税_基之间往往有重叠部分。这样就导致一个结果:经济增长时,税收增长往往快于经济;经济衰退时,税收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经济。因此,政府在安排年度计划时,税收计划一般比经济增速高,对拉动税收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四川为例,201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安排GDP增长计划为10%1,而税收计划(国税)为11.4%,比GDP高1.4个百分点。在此影响下,虽然2013年四川国税一、二季度增幅仅分别为4. 6%、8.6%,但三、四季度增幅分别达到11%、11.9%,顺利完成年初税收计划目标。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高于经济增长的税收计划尽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试想若没有税收计划,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缺乏积极性,税收就会陷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财政收入不足将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廣乏,质量效率低下,拖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毋庸置疑,税收计划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把税收计划作为税收管理的主要考核指标,并与激励经费挂钩,不仅缺乏科学性,还造成税务部门收“过头税”和有税不收的情况发生,间接损害了经济发展。所以,改变一味追求增长的计划模式,探索税收管理的科学方法,实现从“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转变,有利于提高税务部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 2税收流失估算的目的和意义
要实现税收质量管理,就必须找到衡量税收质量的科学指标。税收流失是税收收入能力(tax capacity)与实际税收收入(actual tax revenue)之差。其中,税收收入能力作为衡量税收潜能的指标,是不可观测的变量,指在既定的税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税收储量,是潜在的可征税收的总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税收流失相对于实际税收收入,是一个更注重“质”的概念。它受到税务部门征管资源相对投入、征管资源使用效率和征收努力的影响,能够全面衡量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水平。税收流失估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税收基础工作,其意义在于:1.根据税收流失估算结果,税务部门可以更好地规划税收征管战略,更有效地配置税收征管资源,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减少税收流失;2.根据税收流失估算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有效信息,税务部门可以改进税收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度;3.根据对纳税人行为特征和税法执行情况的深入分析,税务部门能更好地进行税收政策分析,设计更切合实际的税制改革方案;4.根据各地区税收流失情况及其成因的掌握了解,能提高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的有效性、公平性。
……….
2.税收流失理论概述
2.1基本概念
简单地讲,税收收入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运行中形成的税收总规模,它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税制、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当一定时期内这些因素相对稳定时,税收流失由税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决定,主要包括征管资源相对投入、征管资源使用效率和征收努力三个方面。征管资源相对投入是保证税收工作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各级税务部门的设置及其工作设施状况、各级税务部门对所辖区域税收资源的人员投入情况和对纳税主体的信息掌握程度等。一般来讲,征管资源投入越多,覆盖越广,越有利于税收增长,但是政府必须控制成本,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投入量才是最优的,所以征管资源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征管资源使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的征管资源投入前提下,有多少资源被有效利用到税收工作中。另外,投入的征管资源总量及其分布结构与纳税资源的有效对应程度也会间接影响征管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成都市的税源比重占四川省的45%左右,如果成都市税务局配置的人员、设备等征管资源的水平过低,就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导致征管效率低下。征收努力是用来衡量税务工作人员所釆用征管方法的有效程度、职业素质、敬业精神、主观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税务工作者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兢兢业业,征收努力程度就高。提高税务人员的征收努力程度能直接有效地拉动实际税收收入增长。
………
2.2影响税收流失的因素
2.2.1经济因素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经济是税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经济总量决定税收规模,税收收入能力最终受制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张为税收收入能力的增加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尽管经济总量水平是税收收入能力的理论上限,但并不是全部GDP都可以作为税基,如政府部门的生产与服务、总投资中的库存增加、非货币化GDP等。其次,经济结构也是影响税收收入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第一产业对税收收入能力的推动作用低于第二、第三产业。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使各产业提供的可征税资源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税收收入能力发生变化。同理,单一产业内部不同的行业构成使税源的分布不尽相同,导致税收产出存在差异,产品种类、产量、价格等的调整对税收收入能力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我国东、中、西部及各省、市、区经济结构差异看,可明显感受到税收收入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
3.随机边界分析......... 18
3.1变量指标的选择原则........ 18
3.2构建模型估算总体税收流失........ 20
4.微观模拟模型 ........26
4.1微观模拟模型理论........ 26
4.2企业所得税流失估算........ 28
4.2.1制定工作方案........ 28
4.2.2分层抽样设计........ 29
4.2.3实施调查工作........ 30
4.2.4结果汇总分析........ 31
4.2.5工作经验总结........ 32
5.税收流失管理应用........ 35
5.1税收流失前景分析........ 35
5.2税收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37
5.税收流失管理应用
5.1税收流失前景分析
虽然税吹流失是一个不可直接观测的量,但通过前述方法可以估算得到,其最终目的就是减少税收流失,提高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这是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将是我国税收管理的巨大进步,影响深远。征收管理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使税收产出最大化,这是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的基本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主要依靠纳税人的申报入库、税负比较等异常情况和举报立案的方式查找自身管理的薄弱环节,相对被动而且效率低下。近年来,税收风险管理逐步展开,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事后相结合的预警模式,虽然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也有效预防了一些风险的发生,但效率低下的弊端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大部分风险问题经过排查最后被认定是正常的,导致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耗费。税收流失则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不同税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税收流失分布情况配置征管资源,把流失额大、流失率高的税种、地区、行业作为重点对象,加强管理计对性,充分挖掘税收潜力,增强征管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通过税收流失数据的长期积累以及对不同税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流失情况变动趋势的把握,结合其他经济数据和分析工具,税务机关可以进一步预判未来税收形势,使税收规划工作更加科学、准确,为征管指明方向。
………..
结论
税收流失显然不足以涵盖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税务机关除了组织收入以外,还肩负协调经济发展、改革税制、减免税收、纳税服务等个性化的行政职能,以及财务管理、督察审计、人才建设、党风廉政等政府机关一般职能,因此,有必要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总体质量。例如,协调经济发展方面,根据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指标,设置宏观税负变动率、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工业增值税和工业企业所得税弹性系数等质量指标,反映经济变化对税收变化的影响以及税收与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再如,改革税制方面,“营改增”试点工作的推行是否按时完成,工作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减免税收方面,是否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引导纳税人享受合法税收减免,例如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如何,等等。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合理的指标量化各种工作,并适当赋权,逐步完善,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可行的。需要指出的是,与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工作相对应,税收流失应居于整个体系的核心位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8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