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浅谈职务犯罪新动向分析与预防对策

发布时间:2015-03-22 13:09


   [论文摘要]职务犯罪是严重的渎职行为,是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职务犯罪在本质上是权力的异化和失控,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的负面效应远远超出腐败本身对社会造成的直接损害,不但破坏国家政权的稳定,而且阻碍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现阶段职务犯罪最新动向,从预防犯罪视角提出预防措施,力求遏制犯罪发生。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动向分析;预防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最新动向

  纵观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情况,可见职务犯罪的最新动向。
  (一)犯罪领域更加广泛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武威市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已由以前的 “三机关一部门”,向土地、交通、建筑、教育、医疗、金融等一些资金密集的新领域延伸。医疗卫生领域的“药品回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贿赂分利群体,教育系统的招生、收费、基础设施建设、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等利益环节已成为职务犯罪的多发区。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村改造建设的大力投资,“村官”也成为职务犯罪的另一高发领域。
  (二)窝案串案更加突出
  职务犯罪往往滋生多人犯罪、多种犯罪、相互牵连、交叉传染。实践中上下、左右牵连,查处一案带出一串,挖出一窝,形成大案连小案,案中有案的“连环套”,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犯罪色彩。
  (三)权钱交易更加明显
  只要有经济领域的热点出现,职务犯罪的触角便伸向那里,突出表现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金钱借助于权力,权力置换为金钱,在交易中,权力在行贿方的眼中已经成为“按价付款”的产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稀有资源,什么样的人、什么地位、管什么用、付多少钱,已经成为一些行业的行贿方心照不宣的秘密—潜规则。
  (四)犯罪手段更加隐蔽
  随着国家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反侦查意识向成熟化方向发展,作案手段也更加隐蔽。呈现犯罪手段高端化、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巧妙规避法律,利用法律掩饰犯罪。二是犯罪手段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职务犯罪分子更多地应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岗位技能实施犯罪,使这类犯罪更具有隐蔽性;三是利用“合法”的形式变相侵吞财产。如借企业改制化公为私、签订虚假合同向银行贷款化公为私等;四是反侦查能力越来越高。职务犯罪主体大多文化水平高,尤其资历和社会阅较深,而且犯罪时又有依法从事公务的身份和权力,使其犯罪行为更加狡诈隐蔽,侦查难度增大。
  (五)危害后果更加严重
  犯罪金额高的惊人,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算为大案要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上千万元甚至更多的也不乏其案。这类案件的发生对国家的损害不可估量,严重地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也是近期职务犯罪不可忽视的一面。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工作环境污染
  哲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犯罪行为如同学习读写和绘画等技能一样,也是效仿来的。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坏人”将会变成好人。相反,在一个歪风邪气猖獗、腐败风气盛行的氛围中成长,“好人”有可能变坏,“坏人”将会变得更坏。风气不正、净土不净,岂能不受污染。
  (二)价值取向错位
  个人价值取向是决定其是否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的价值扭曲、观念错位、思想腐化,必然走向堕落。实践中凡参与职务犯罪的人员,在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难保持理性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容易错位,在主观上萌发权钱交易的念头,客观上实施不正当履行职责行为,结果上实施权力“寻租”、等价交换、追求价值、大肆收受贿赂和侵吞国家公私财物。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放手一“搏”,什么党的教育、职业道德等等都置于脑后,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滑向犯罪的沼泽。
  (三)监督体制缺陷
  一名哲人这样说过,“不良的体制不仅使体制问题难以彻底纠正,相反会因体制所固有的不良反映而出现恶性循环”。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等方面的负效应与计划经济的弊端同时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良好的监督体制跟不上,而现有的监督机制缺乏监督功能,其结果必然导致职务犯罪概率增大。
  (四)惩治犯罪不严
  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刑事法律不能够适应职务犯罪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演变态势。腐败惩罚的措施、力度、密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行为人犯了罪并不意味着必然被惩罚,被惩罚也不意味着是平等的处罚。一些法院不注重考虑犯罪情节及认罪态度,只要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积极退赔赃款赃物的犯罪一般都判处缓刑。而缓刑和免予刑事处分恰恰是诱发进一步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职务犯罪的矫正措施

  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相辅相成的方法,要加强综合治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运用各种措施,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开展职务犯罪各种预防,才能有效限制、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加强教育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诸如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各地开展的警示教育和专题教育等,这些教育活动对于净化每个党员干部的心灵将起到历史性意义。但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实践中一些公职群体之所以堕落,几乎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的深渊。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要从源头上预防公职群体职务犯罪,加强教育是控制职务犯罪的基础。要以人为本,育人以德,把教育作为预防犯罪的第一手段,早教育,早预防,提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尤其要把党性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努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能学法、懂法、守法。二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把反腐教育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三要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线。通过以案释法,犯罪分子现身说法,参加庭审旁听等形式,促进国家工作人员自重、自省、自励、自警。要组织公职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演讲、职务犯罪危害性专题讨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公职人员不想犯罪、不能犯罪、不敢犯罪新格局。
  (二)创新体制
  实践中职务犯罪的根源往往在于权力的失控,要源头遏制职务犯罪,必须创新管理体系。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制度化。完善干部人事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用人环境是控制职务犯罪的第一道关口。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政府行为。要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实行政务公开,从源头上堵住“审批腐败”,让“权力寻租”丧失市场;让暗箱操作的失去条件,最大限度地严防行政行为过程中出现灰色地带而带来的腐败。三要深化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投资监管体系,不断改进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确保经济发展运营安全。四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治理犯罪。要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建立完善相应管理体系和监管制度。杜绝相关单位资质滥用、借用等扰乱市场的现象,依靠体制创新抑制腐败现象发生。
  (三)法律监控
  美国学者研究证实“每执行一起死刑,即可减少8起刑事犯罪”。足以说明,没有打击,就没有预防,在打击中预防,在预防中打击,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一要整合力量,查处犯罪。检察机关要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查处职务犯罪,要明确职责,做到纪检等部门一旦发现公务人员已构成犯罪的情况,应移交司法机关。二要准确定性,依法量刑。司法机关查处职务犯罪,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体现从快、从重、重严要求,以震慑犯罪。三要完善立法。要细化职务犯罪数额标准,建议增设挥霍赃款赃物罪,对挥霍赃款赃物行为的要进行数罪并罚,依法从严惩处。四要限定减刑。对死缓犯、长刑犯要与国际接轨,应当实行终身监禁,体现法律的严酷性。五要打击行贿,依法治罪。要严格按照《刑法》相关规定,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真正做到查处一批,震慑一片,警醒一方的目标,彻底消除行贿受贿犯罪温床。
  (四)权力制约
  预防职务犯罪必须多管齐下,就是要通过运用政治、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预防腐败。同时,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要强化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用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来规范国家工作人员坚决依法办事,制约职务活动以避免权力的滥用。职务犯罪的本质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以公权谋取私利。只有规范“权”的运作,才能营造不能犯、不敢犯的外部条件,从客观上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二要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评议制度,使评议的内容具体化,要切实推行阳光平台,认真落实政务公开、财产申报、政府采购、定期轮岗、离任审计、行风评议及收支两条线制度,以良好的制度预防腐败。四要强化职能监督。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职能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和抑制,对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要强化群众监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力;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和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力。为此,要明确便于群众对于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确保监督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六要强化舆论监督。搭建舆论监督信息平台,给予新闻媒体必要的知情权、追踪权、评论权和曝光权,形成有力舆论监督的外部条件,营建公职人员干干净净创业干事的良好局面。



本文编号:18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18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c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