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刑讯制度考辨
发布时间:2021-06-21 17:37
本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构成。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法学基本理论以及法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原始史料为基础,通过对清代刑讯制度的研究考证,分析清代刑讯的类型、动机和原因后认为,古代刑讯制度客观上具有获取事实真相的可能性,但古代司法为追求所谓的真相而进行有罪推定,刑讯大批无辜,造成大量冤假错案,显然是残酷而不人道的。随着人权意识和科学认识能力的进步,刑讯必将被封存进历史的记忆中。绪论部分。虽然目前我国尚无一本古代刑讯研究的专著问世,但刑讯属于法史学领域的老课题,法史著作中有关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研究内容以及各类学术期刊中的相关论文不计其数。目前学术界对刑讯制度的不人道、易产生冤假错案已成定论,对古代刑讯制度存在的客观性方面也已有所研究,想要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刑讯制度再作进一步研究似乎并无余地。但当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古代刑讯的研究成果后,发现学术界对清代刑讯制度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1)在研究方法和证据材料的运用方面,注重从官方角度利用法律典章、司法案例、正史记载的史料进行研究,较少从民间角度运用反映民间生活的公案小说等资料加以研究。甚至很多研...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和目的
二、清代刑讯制度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刑讯制度
第一节 关于"刑讯"的界定
一、"刑讯"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二、刑讯种类
三、刑讯与其它概念辨析
第二节 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分析
一、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的研究现状
二、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的分析
第三节 清代刑讯的法定条件
一、先以"五听"审察辞理
二、依法刑讯
三、不适用刑讯的情形
四、违法刑讯的惩罚
第四节 清代刑讯对象
一、犯罪官吏及有功名者刑讯制度
二、旗人刑讯制度
三、宗室觉罗刑讯制度
第五节 清代刑讯的种类和方法
一、法定刑讯种类和方法
二、滥刑种类和方法
三、非刑种类和方法
第六节 清代刑讯适用的案件
一、清代刑讯适用于一切民事案件
二、清代情罪重案与民事案件刑讯的异同
第二章 清代刑讯制度的运作
第一节 刑讯主体
一、清代官吏的素质使刑讯制度必不可少
二、循吏酷吏均动用刑讯
第二节 适用以供定案规则需要"确供"
一、以供定案规则是根本原则
二、适用以供定案规则需要"确供"
第三节 刑讯是获取"确供"的重要手段
一、刑讯是使受刑讯人招供的有效手段
二、刑讯具有揭示案件真相的功能
三、获取"确供"与用刑尺度
四、以命盗案为例说明承问官以刑讯获取"确供"的方法
第四节 获取和回护"初招"是刑讯的重要目的
一、初招的意义和作用
二、清代强调以"初招"定罪的原因
三、刑讯具有获取和回护"初招"的作用
第五节 刑讯弊端:容易导致冤假错案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三章 清代刑讯的类型、动机和原因
第一节 刑讯类型
一、政治迫害型
二、公平型
三、自护型
四、权力型
五、以酷济贪型
六、习惯型
七、任性型
第二节 刑讯动机
一、政治迫害
二、报复与公平
三、个人利益
四、懒惰渎职
第三节 刑讯原因
一、主观原因:承问官受自身认识能力的制约
二、客观原因:案件证据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
三、促使承问官使用刑讯的其它原因
四、清代刑讯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 清末刑讯制度的废止
第一节 废止刑讯制度的内容
一、废止刑讯制度的概况
二、保留死罪案件刑讯的原因
第二节 废止刑讯制度的争议
一、刘彭年提出不应骤停刑讯引发论战
二、钱能训等大臣对立即停止刑讯的忧虑
第三节 停止刑讯谕旨的执行状况
一、各地执行情况不一
二、官制改革后仍然执行不力
第四节 废止刑讯制度不彻底的原因
一、受外力冲击急于收回治外法权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
三、缺乏与废止刑讯配套的现代司法制度
四、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缺乏民意支持
五、保留死罪案刑讯为徒流以下案件使用刑讯留下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清末的刑讯制度改革——以1905-1911年《申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 蔡永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2]明清刑事审判制度及实践一瞥——以《聊斋·胭脂》为视角[J]. 杨晓辉.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3]清代刑事司法实际透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评析[J]. 陈翠玉.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02)
[4]论伍廷芳与刑讯制度的废除[J]. 邓学文. 广东史志. 2003(03)
[5]从合法到非法:刑讯逼供的语境分析[J]. 左卫民,周洪波. 法学. 2002(10)
[6]拷讯论略[J]. 蒋铁初.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7]“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J]. 郝铁川. 法学评论. 2001(02)
[8]“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J]. 徐忠明. 比较法研究. 1999(Z1)
[9]试论薛允升关于废除严刑酷法的思想及其意义[J]. 华友根. 学术月刊. 1999(08)
[10]有关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几点思考[J]. 王立民.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1999(03)
本文编号:3241110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和目的
二、清代刑讯制度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
四、本文研究内容
第一章 清代刑讯制度
第一节 关于"刑讯"的界定
一、"刑讯"一词的来源及含义
二、刑讯种类
三、刑讯与其它概念辨析
第二节 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分析
一、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的研究现状
二、清入关前有无刑讯制度的分析
第三节 清代刑讯的法定条件
一、先以"五听"审察辞理
二、依法刑讯
三、不适用刑讯的情形
四、违法刑讯的惩罚
第四节 清代刑讯对象
一、犯罪官吏及有功名者刑讯制度
二、旗人刑讯制度
三、宗室觉罗刑讯制度
第五节 清代刑讯的种类和方法
一、法定刑讯种类和方法
二、滥刑种类和方法
三、非刑种类和方法
第六节 清代刑讯适用的案件
一、清代刑讯适用于一切民事案件
二、清代情罪重案与民事案件刑讯的异同
第二章 清代刑讯制度的运作
第一节 刑讯主体
一、清代官吏的素质使刑讯制度必不可少
二、循吏酷吏均动用刑讯
第二节 适用以供定案规则需要"确供"
一、以供定案规则是根本原则
二、适用以供定案规则需要"确供"
第三节 刑讯是获取"确供"的重要手段
一、刑讯是使受刑讯人招供的有效手段
二、刑讯具有揭示案件真相的功能
三、获取"确供"与用刑尺度
四、以命盗案为例说明承问官以刑讯获取"确供"的方法
第四节 获取和回护"初招"是刑讯的重要目的
一、初招的意义和作用
二、清代强调以"初招"定罪的原因
三、刑讯具有获取和回护"初招"的作用
第五节 刑讯弊端:容易导致冤假错案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第三章 清代刑讯的类型、动机和原因
第一节 刑讯类型
一、政治迫害型
二、公平型
三、自护型
四、权力型
五、以酷济贪型
六、习惯型
七、任性型
第二节 刑讯动机
一、政治迫害
二、报复与公平
三、个人利益
四、懒惰渎职
第三节 刑讯原因
一、主观原因:承问官受自身认识能力的制约
二、客观原因:案件证据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
三、促使承问官使用刑讯的其它原因
四、清代刑讯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章 清末刑讯制度的废止
第一节 废止刑讯制度的内容
一、废止刑讯制度的概况
二、保留死罪案件刑讯的原因
第二节 废止刑讯制度的争议
一、刘彭年提出不应骤停刑讯引发论战
二、钱能训等大臣对立即停止刑讯的忧虑
第三节 停止刑讯谕旨的执行状况
一、各地执行情况不一
二、官制改革后仍然执行不力
第四节 废止刑讯制度不彻底的原因
一、受外力冲击急于收回治外法权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
三、缺乏与废止刑讯配套的现代司法制度
四、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缺乏民意支持
五、保留死罪案刑讯为徒流以下案件使用刑讯留下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清末的刑讯制度改革——以1905-1911年《申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 蔡永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2]明清刑事审判制度及实践一瞥——以《聊斋·胭脂》为视角[J]. 杨晓辉.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3]清代刑事司法实际透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评析[J]. 陈翠玉.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02)
[4]论伍廷芳与刑讯制度的废除[J]. 邓学文. 广东史志. 2003(03)
[5]从合法到非法:刑讯逼供的语境分析[J]. 左卫民,周洪波. 法学. 2002(10)
[6]拷讯论略[J]. 蒋铁初.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7]“性善论”对中国法治的若干消极影响[J]. 郝铁川. 法学评论. 2001(02)
[8]“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J]. 徐忠明. 比较法研究. 1999(Z1)
[9]试论薛允升关于废除严刑酷法的思想及其意义[J]. 华友根. 学术月刊. 1999(08)
[10]有关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几点思考[J]. 王立民.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1999(03)
本文编号:324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4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