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1-07-19 14:55
法治社会这一概念强调的不是某种"自治式"的社会法治,它指向的是一个自治、健康的现代社会能够存续和运行所必须依赖的组织性条件,是对作为现代社会的保障方与主导性治理力量的政府提出的一系列规范性主张。这个解释可以通过依照逻辑的顺序对现代社会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所产生的组织要求以及符合这个组织要求的形式原则的论述加以证成。以法治为基本组织原则,社会的组织与运行在架构和治理上应当调整以功利计算为主的基调并遵守空间性等基本要求。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2(01)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社会的继受与持续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二、传统生活现代转型的基本特性
第一,价值的去知识化(14)。
第二,价值的多元主义。
第三,内嵌的合理分歧。
三、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一,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其状态与属性决定了任何一元的实质价值准则都无法担当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二,作为包容性强的形式原则,法治还指向并促进着社会统合、维系所必需的正义要求。
第三,作为包容性强、契合于正义并追求其实现的形式原则,法治还能满足政府权力进行社会治理所需的中立性要求,能够有效地与中立性要求相兼容。
四、社会培育与治理的基本准则
第一,从自然扩权转向有限扩权与为适度放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第二,改变原有做大做强壮大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与治理思路。
第三,确立社会组织协作自治、互治的基本准则。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罚规制个体自决事务的限度——以“不优先救母入刑”案为例[J]. 杨建. 学海. 2018(06)
[2]作为政治概念的法治文化:内在张力与规范诉求[J]. 杨建.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01)
[3]规范性论述兴起的实践背景与理论脉络[J]. 杨建. 法律方法. 2017(02)
[4]“法治中国何以可能”背后:伪假定VS真命题[J]. 苏力. 探索与争鸣. 2016(10)
[5]如何看待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专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苏力[J]. 玛雅. 红旗文稿. 2016(03)
[6]法治社会建设论纲[J]. 江必新,王红霞.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7]论开放式的弱者概念——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J]. 杨建. 交大法学. 2013(04)
[8]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J]. 刘祥,周慧. 社会学研究. 2013 (04)
[9]以赛亚·伯林与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多元主义之比较——兼论以赛亚·伯林的自由主义[J]. 史蒂文·卢克斯,李红珍,曹文宏. 江汉论坛. 2012(03)
[10]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伯林论题的再考察[J].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本文编号:3290903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2(01)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社会的继受与持续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二、传统生活现代转型的基本特性
第一,价值的去知识化(14)。
第二,价值的多元主义。
第三,内嵌的合理分歧。
三、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一,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其状态与属性决定了任何一元的实质价值准则都无法担当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
第二,作为包容性强的形式原则,法治还指向并促进着社会统合、维系所必需的正义要求。
第三,作为包容性强、契合于正义并追求其实现的形式原则,法治还能满足政府权力进行社会治理所需的中立性要求,能够有效地与中立性要求相兼容。
四、社会培育与治理的基本准则
第一,从自然扩权转向有限扩权与为适度放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第二,改变原有做大做强壮大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与治理思路。
第三,确立社会组织协作自治、互治的基本准则。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罚规制个体自决事务的限度——以“不优先救母入刑”案为例[J]. 杨建. 学海. 2018(06)
[2]作为政治概念的法治文化:内在张力与规范诉求[J]. 杨建.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8(01)
[3]规范性论述兴起的实践背景与理论脉络[J]. 杨建. 法律方法. 2017(02)
[4]“法治中国何以可能”背后:伪假定VS真命题[J]. 苏力. 探索与争鸣. 2016(10)
[5]如何看待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专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苏力[J]. 玛雅. 红旗文稿. 2016(03)
[6]法治社会建设论纲[J]. 江必新,王红霞.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1)
[7]论开放式的弱者概念——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J]. 杨建. 交大法学. 2013(04)
[8]谭嗣同之“群学”、“社会学”辨析——兼论中国社会学一词的起点[J]. 刘祥,周慧. 社会学研究. 2013 (04)
[9]以赛亚·伯林与马克斯·韦伯的价值多元主义之比较——兼论以赛亚·伯林的自由主义[J]. 史蒂文·卢克斯,李红珍,曹文宏. 江汉论坛. 2012(03)
[10]面对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伯林论题的再考察[J].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本文编号:3290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29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