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可接受性理论研究—走向开放的法律方法

发布时间:2021-08-01 10:00
  传统法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强制性的作用,而现代法治的发展已经并正在证实着强制性本身存在的巨大缺陷和隐患,虽然强制性仍然是当代法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将充当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底线,但是,单纯依靠传统法治意义上的狭义的强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果也许只能是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法律方法的兴起可以说是在承继了以往法治中对本体论深入研究之后的结果,这种对方法论和司法的重视研究进路和范式已经成为当前法治的研究及其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一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论证的转变。从宏观层面而言,可接受性就是法律方法为自身预设的目标,如果最终没有达到可接受的程度,各种法律方法的运用都将失去意义,无论是对立法者更对司法者都是这样,从这里也可以凸显本体论和方法论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微观的层面上,各种法律方法,尤其是法律论证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着可接受性理论。证立是法律论证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无论是事实和规范的二分,还是价值判断和衡量,抑或是哈贝马斯、佩雷尔曼、阿尔尼奥等法律论证的专家所设计的理性程序,都是为了证立而进行的。证立理论在保证法律方法的目的性指向...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道篇:可接受性理论纵览
    第一章 方兴未艾:对可接受性的接受
    第二章 规范之维:法律方法视野内的可接受性
    第三章 存异求同:法治社会中的可接受性
术篇:可接受性的达致
    第四章 渊源:既有的实践和理论的借鉴
    第五章 解释:为接受寻找权威
        1、文义解释:文本的权威
        2、历史解释:传统的权威
        3、体系解释:整体的权威
        4、社会学解释:多数人的权威
    第六章 论证:在证立中接受
        1、逻辑方法:司法三段论推理之殇
        2、对话方法:哈贝马斯论可接受性
        3、修辞方法:合理的可接受性
        4、小结:因证立而接受
    第七章 建模:可接受性的量化考察
        1、接受强度不变
        2、接受强度变化
        3、交往社会系统中的可接受性
    第八章 代结语:法律方法的开放性趋势
例篇:可接受性理论的应用
    第九章 男女同龄退休案评论
        1、法律发现:规范的实证分析
        2、法律解释:规范的内含及其扩展
        3、法律论证:从规范到社会
        结语: 返回法的形而下
    第十章 禁止类推的修辞功能研究
        1、禁止类推:罪刑法定所不能承受之重
        2、语言与心理:禁止类推的一般修辞功能
        3、听众与共识:新修辞学的视角
        结语: 法律中的修辞
    第十一章 接受的实现与巩固──“贾正名誉权案”评论
        1、质疑:逻辑推理之外
        2、聚焦:接受的原因及其背后
        3、巩固:对听众的区别对待
        结语: 因势利导的接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法上之“类推禁止”如何可能? 一个方法论上的悬疑[J]. 杜宇.  中外法学. 2006(04)
[2]联邦主权与州主权的迷思——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中的政治修辞及其法律陷阱[J]. 强世功.  中国法学. 2006(04)
[3]法律判断大小前提的建构及其方法[J]. 郑永流.  法学研究. 2006(04)
[4]论法学的语言转向[J]. 廖美珍.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5]法律权威如何形成——卢梭法律观的启示[J]. 郭忠.  现代法学. 2006(02)
[6]文义解释:法律方法的优位选择[J]. 陈金钊.  文史哲. 2005(06)
[7]规范缝隙初探[J]. 颜厥安.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5(00)
[8]人工智能、话语理论与可辩驳推理[J]. 於兴中.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5(00)
[9]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J]. 季卫东.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5(00)
[10]法律方法的性质与作用——兼论法律的结构及其客观性[J]. 葛洪义.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2005(00)



本文编号:3315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315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