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民国民法·永佃权》考

发布时间:2021-11-15 04:45
  农地产权制度是当下我国农地改革的热点,部分主张实行永佃权的学者认为,《民国民法》中关于永佃权的规定对我国当前农地立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本文通过梳理发现,《民国民法》中的永佃权部分在理论逻辑上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其最终实施情况也并非像先前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以习惯法为依托而存在的田面权生存土壤并无改变,过去的习俗据此仍在继续,因而永佃权难以得到落实和有效展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立法应根植于一国实际,侧重于把现实存在的习惯法从法理上予以正当化,将不成文规则成文化,使其在法律上得到表达,如若脱离现实纯粹为追求法典精美而立法,则极易导致法律文本难以实施而最终流于形式。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导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学术史回顾。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永佃权的历史沿革、演进和我国永佃制度的历史。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民法》制定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永佃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西方永佃权理论和制度对我们传统永佃习俗改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原有的习惯法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第三章论证了我国近代“一田两主”的习惯是习惯法。接下...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永佃权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永佃权的起源
        一、永佃
        二、永佃权及其起源
    第二节 永佃权的演进
        一、永佃权的演进
        二、小结
第二章《民国民法》制定前的永佃权
    第一节 《清民草》、《民国民草》中的永佃权
        一、概述
        二、《清民草》中的永佃权
        三、《民国民草》中的永佃权
    第二节 大理院判例对永佃权的恢复
        一、永佃权的设定和性质
        二、永佃权的转让与租赁
        三、佃租与撤佃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习惯法——我国近代的“一田两主”
    第一节 几个概念辨析
        一、民俗(custom)
        二、民事习惯和习惯法
    第二节 民国初年法界对于习惯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民国初年对于习惯法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清末民初民事习惯调查概况
    第三节 一田两主是习惯法
        一、“一田两主”习惯的特征
        二、正当性:“一田两主”的分层
第四章 《民国民法》对“一田两主”的适应与改造
    第一节 适应
        一、无期限原则
        二、减租和免租
    第二节 改造
        一、一物一权
        二、禁止转租
        三、欠租撤佃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永佃权立法的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实施效果
        一、法庭行动
        二、民众的认识与行动
    第二节 制约因素
        一、法律条文上的不合适性
        二、理论逻辑上的不自洽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事实到规范:物权法民意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土地问题为中心[J]. 李凤章.  政法论坛. 2007(03)
[2]民国民法典的编订:政府与法律家的合作[J]. 张生,李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01)
[3]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J]. 张晋藩.  政法论坛. 2004(01)
[4]永佃权:改革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一个思路[J]. 江眺,闫向荣.  当代法学. 2003(04)
[5]明清时期土地股份所有制萌生及其对地权的分割[J]. 江太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2(03)
[6]中国古代永佃制度及其法文化分析[J]. 邓勇.  长白学刊. 2002(03)
[7]永佃权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 周子良.  现代法学. 2002(02)
[8]永佃权与清代农民生活[J]. 周荣.  史学月刊. 2002(04)
[9]永佃权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J]. 张国宏,郭洪涛,窦红亮.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
[10]在我国重建永佃权的构想——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 叶建丰.  河北法学. 2001(03)

硕士论文
[1]南京国民政府《民法·亲属编》研究[D]. 李刚.河南大学 2005
[2]近代江南双层地权研究[D]. 胡华.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96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496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d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