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卢埃林“规则怀疑论”——从卢埃林-庞德论战出发
发布时间:2021-11-24 13:09
从卢埃林与庞德论战中双方的分歧——是否存在引导法律实施的共同法律价值——出发,可以追溯和分析从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价值观及司法哲学的变迁脉络以及变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卢埃林"规则怀疑论"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和以行为为中心的理论建构,诠释"悬置价值"这一贯穿卢埃林"规则怀疑论"始终的方法论,才能深入认识卢埃林法律思想及法律现实主义运动,进而揭示这一备受争议的运动在特定社会时期中的意义和局限所在。
【文章来源】:金陵法律评论. 2020,(01)
【文章页数】:31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卢埃林-庞德论战与“悬置价值”
(一)卢埃林-庞德论战概述
1. 卢埃林对庞德的批判:“律令”的模糊化和理想化
2. 庞德对卢埃林的批判:绝对的现实是最大的不现实
(二)卢埃林与庞德的理论共性
1. 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2. 法律功能主义
3. 社会变化与法律发展的互动
(三)卢埃林与庞德的理论分歧
1. 庞德:追求“共同善”
2. 卢埃林:“悬置价值”
三、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与“行为进路”的出场
(一)法律形式主义的“确定性”:应对普通法危机
(二)社会学法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进步主义的“进步”目标
1. 法律形式主义的缺陷
2.“进步主义”思潮的主张
3. 庞德社会学法学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
(三)质疑“进步主义”理想:关注、揭露现实
1. 对共同道德原则的质疑和行为科学的盛行
2. 司法研究中的行为进路
四、卢埃林的规则怀疑论
(一)以规则为中心的弊病
1. 概念主义:倒置“手段”与“目的”
2. 规则中心:混淆“实然”与“应然”
(二)先例原则的两面性
1.“先例”的含义多变
2.“遵循先例”无法实现确定性
五、卢埃林的行为中心主义进路
(一)“纸面规则”与“现实规则”
(二)以行为为中心的进路
1. 法律的来源:现实纠纷
2. 法律的图景:以法官行为为中心
(三)法律的价值:确定性与正义、秩序
1. 内部价值:确定性
2. 外部价值:正义与秩序
六、追问与反思:确定性与社会习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一个问题史的考察[J]. 周国兴. 环球法律评论. 2010(06)
[2]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内容、兴衰及其影响[J]. 陆宇峰. 清华法学. 2010(06)
[3]社会正义抑或个人自由?——庞德利益理论根本诉求的探究[J]. 杨晓畅.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01)
[4]可估量性:经由传统而实现的“神话”——评卡尔·卢埃林的《普通法传统》[J]. 刘剑. 河北法学. 2007(01)
本文编号:3516046
【文章来源】:金陵法律评论. 2020,(01)
【文章页数】:31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卢埃林-庞德论战与“悬置价值”
(一)卢埃林-庞德论战概述
1. 卢埃林对庞德的批判:“律令”的模糊化和理想化
2. 庞德对卢埃林的批判:绝对的现实是最大的不现实
(二)卢埃林与庞德的理论共性
1. 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2. 法律功能主义
3. 社会变化与法律发展的互动
(三)卢埃林与庞德的理论分歧
1. 庞德:追求“共同善”
2. 卢埃林:“悬置价值”
三、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与“行为进路”的出场
(一)法律形式主义的“确定性”:应对普通法危机
(二)社会学法学对形式主义的批判:进步主义的“进步”目标
1. 法律形式主义的缺陷
2.“进步主义”思潮的主张
3. 庞德社会学法学对法律形式主义的批判
(三)质疑“进步主义”理想:关注、揭露现实
1. 对共同道德原则的质疑和行为科学的盛行
2. 司法研究中的行为进路
四、卢埃林的规则怀疑论
(一)以规则为中心的弊病
1. 概念主义:倒置“手段”与“目的”
2. 规则中心:混淆“实然”与“应然”
(二)先例原则的两面性
1.“先例”的含义多变
2.“遵循先例”无法实现确定性
五、卢埃林的行为中心主义进路
(一)“纸面规则”与“现实规则”
(二)以行为为中心的进路
1. 法律的来源:现实纠纷
2. 法律的图景:以法官行为为中心
(三)法律的价值:确定性与正义、秩序
1. 内部价值:确定性
2. 外部价值:正义与秩序
六、追问与反思:确定性与社会习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一个问题史的考察[J]. 周国兴. 环球法律评论. 2010(06)
[2]美国法律现实主义:内容、兴衰及其影响[J]. 陆宇峰. 清华法学. 2010(06)
[3]社会正义抑或个人自由?——庞德利益理论根本诉求的探究[J]. 杨晓畅.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0(01)
[4]可估量性:经由传统而实现的“神话”——评卡尔·卢埃林的《普通法传统》[J]. 刘剑. 河北法学. 2007(01)
本文编号:3516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351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