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文书中可疑要件形成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21:23

  本文关键词:文书中可疑要件形成方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书 可疑要件 形成方式 形成时间


【摘要】:当前我国的文书司法鉴定一般由公、检、法等机关启动并办理委托,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通常根据办案单位委托的鉴定事项进行鉴定。传统的文书司法鉴定的内容,通常指文书中的笔迹、签名、印文,伪造的文书以及变造的文书,与文书形成时间有关的鉴定等。但是,在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有些文书中的需要鉴定的对象并不能单纯的用笔迹是否某人书写,印文、文书(全部或局部)的真伪予以概括。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并对鉴定资料进行初步审查,才能发现委托单位提出的鉴定要求不恰当,或根本不能揭示文书中可疑内容蕴含的真相。诸如真签名假文书、复制的签名,真印文假文书、复制的印文等等。但是,办案单位的委托人或当事人并不具备专门的知识,他们虽然意识到文书中某些构成要素的确存在问题,但无法提出一个准确的鉴定要求术语或概念,而传统的鉴定事项并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问题的本质。文书是一个系统。是由纸张、书写或印制的工具和色料、签字或捺印指印,盖印的印文,装订等一系列要素构成。一份文书的形成,包括使用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如果改变了其中某个或若干个要素,其他的要素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文书的组成要素的形成方式的提出(也许是术语或概念或命题),就是基于文书司法鉴定中一个最为质朴又最为关键的俗语:“吃透检材”。所谓“吃透检材”,就是解决可疑文书的基本属性问题,亦即可疑文书的各个要素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可疑文书检验鉴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解决了可疑文书的基本属性问题,才可以进入之后的比较检验、综合评断的环节。如果在分别检验阶段,通过对文书的形成方式的研究解决了可疑文书的基本属性问题,有可能直接解决了可疑文书中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则无需再进行后续的检验工作。换个角度,如果没有“吃透检材”,如错误地委托鉴定签名、印文的同一性问题,而事实上检材是打印形成的,或是截取真实签名、印文后利用空白部分添加新内容的,若按此委托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非但不能揭示真相,反而掩盖了事实真相。就司法文书鉴定实践中可疑要件的具体的形成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文件检验的理论。本文首先从文书类司法鉴定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文书中可疑要件形成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如何识别文书中签名的形成方式,包括文书中正常签名的形成方式、伪装签名和变造签名的形成方式;第二章论述了文书中印文的形成方式,包括正常盖印的印文、伪造的印文和变造的印文的形成方式。第三章论述打印文书、复印文书、传真文书等桌面印刷文书的形成方式。第四章总结变造文书中擦刮、消褪、截取、补接、换页、添加、改写的文书的特点与方法,作为判断变造文书的形成方式。各个类型的文书的形成方式均涉及文书的形成时间问题,因而本文的第五章对文书的形成时间的检验进行单独论述。
【关键词】:文书 可疑要件 形成方式 形成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18.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4
  • 一、文书类司法鉴定的现状及问题10-11
  • 二、文书中可疑要件形成方式研究的必要性11-12
  • 三、文书中可疑要件形成方式研究的重要意义12-14
  • 第一章 文书中签名的形成方式14-23
  • 第一节 正常的签名14-18
  • 一、签名概述14-15
  • 二、签名笔迹的特点15-17
  • 三、正常签名的识别17-18
  • 第二节 伪装的签名18-21
  • 一、摹仿的签名18-20
  • 二、自我伪装的签名20-21
  • 第三节 伪造的签名21-23
  • 一、转印签名的识别21
  • 二、打印签名的识别21-22
  • 三、复印签名的识别22
  • 四、盖印签名的识别22-23
  • 第二章 文书中印文的形成方式23-33
  • 第一节 盖印的印文23-27
  • 一、雕刻印章盖印印文的识别23-24
  • 二、照相制版印章盖印印文的识别24
  • 三、自含墨印章盖印印文的识别24-25
  • 四、印文特征变化的一般规律25-27
  • 第二节 直接伪造的印文27-29
  • 一、转印印文的识别27
  • 二、打印印文的识别27-28
  • 三、复印印文的识别28-29
  • 四、其他方法伪造印文的识别29
  • 第三节 变造的印文29-30
  • 一、擦刮、消褪法变造印文的识别29
  • 二、挖补、添加法变造印文的识别29-30
  • 三、拼凑法变造印文的识别30
  • 第四节 朱墨时序30-33
  • 一、有损检验的方法识别30-31
  • 二、无损检验的方法识别31-32
  • 三、系统分析法32-33
  • 第三章 桌面印刷文书的形成方式33-41
  • 第一节 打印的文书33-36
  • 一、针式打印文书的识别33-34
  • 二、热敏打印文书的识别34
  • 三、喷墨打印机打印文书的识别34
  • 四、激光打印机打印文书识别34
  • 五、伪造、变造打印文书的识别34-36
  • 第二节 静电复印的文书36-38
  • 一、静电复印文书的特征36
  • 二、静电复印文书的识别36-37
  • 三、伪造、变造静电复印文书的识别37-38
  • 第三节 传真的文书38-41
  • 一、传真文书的特征38-39
  • 二、传真文书的识别39
  • 三、伪造、变造传真文书的识别39-41
  • 第四章 变造文书的形成方式41-48
  • 第一节 擦刮的文书41-43
  • 一、擦刮手法及其特点41-42
  • 二、擦刮文书的识别42
  • 三、被擦刮原文的辨读42-43
  • 第二节 消褪的文书43
  • 一、消褪文书的手段与特点43
  • 二、消褪文书的识别43
  • 三、被消褪原文的显现与辨读43
  • 第三节 添改的文书43-45
  • 一、添改文书的特点44
  • 二、添改文书的识别44
  • 三、改写原文的辨读和添改写人的认定44-45
  • 第四节 截取真实签名变造的文书45-47
  • 一、截取真实签名变造文书的特点45
  • 二、截取文书的识别45-47
  • 第五节 换页的文书47-48
  • 一、换页文书的特点47
  • 二、换页文书的识别47-48
  • 第五章 文书的形成时间48-56
  • 第一节 人为老化的文书48-49
  • 一、人为老化文书的方法48-49
  • 二、人为老化文书的鉴别49
  • 第二节 文书形成的绝对时间49-52
  • 一、文书语言文字的时段性特征49-50
  • 二、文书书写工具的时段性特征50
  • 三、文书材质的时段性特征50-51
  • 四、文书印刷的时段性特征51
  • 五、笔迹书写习惯演变规律51
  • 六、其他时段性特征51-52
  • 第三节 文书形成的相对时间52-56
  • 一、书写文字形成时间检验52-54
  • 二、文书上印文形成时间检验54-55
  • 三、打印文书形成时间检验55
  • 四、复印文书形成时间检验55-56
  • 参考文献56-58
  • 后记58-5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少培;杨旭;钱煌贵;徐彻;孙维龙;卞新伟;;印文鉴定相关问题探讨——高仿真印文鉴定[J];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03期

2 陈凯;魏鸣;;谈谈“反转印文”的特点[J];刑事技术;1990年02期

3 方健,许耀明;检验印文与签名字迹先后顺序的简易方法[J];刑事技术;1994年04期

4 曲新生;试论利用复印机套印印文的鉴别[J];刑事技术;1995年01期

5 关彦君;用涂膜法伪造印文1例[J];刑事技术;1995年06期

6 石磊;伪造印文检验一例[J];人民检察;1996年02期

7 邹凤根;正确识读模糊印文的方法[J];刑事技术;1997年06期

8 曲新生;利用复印机套印印文的检验[J];人民检察;1998年01期

9 楼良其,陈立明,楼立军;应用红外发光拍摄法揭示印文与书写字迹的先后顺序[J];刑事技术;1998年03期

10 曲新生;一起利用复印机套印印文的检验[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子宁;杨晓红;马方城;;扫描电镜检验打印、复印文字与印油印文交叠时序综合研究[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2 王香凤;余静;张艾兰;张震;谢孟峡;;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对印章印文色料成分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3 金琼;;印信档案及其管理[A];2002年档案学术论文集[C];2002年

4 张艾兰;王香风;余静;武瑶;张震;谢孟峡;;FTIR-ATR对印章印文种类识别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启功;;《中国葫芦》读后记[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孔维寅;转让协议有瑕疵 股东各方共担责[N];法制日报;2005年

2 徐德高 张华;检察院里的“发明家”[N];检察日报;2005年

3 王艳;文检案件中样本材料收集途径[N];江苏经济报;2012年

4 李盛仙;名人藏书章撷趣[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邵晨曦;油性互溶色料朱墨时序特征变化实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2 杨馨;宏观无交叉状态下的朱墨时序实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陈彦百;激光雕刻印章印文鉴定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马俊杰;影响印章印文特征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5 孟灄娟;三fI官t郊瘧薣D];安徽大学;2014年

6 王静;双频感应测井仪接收机前端电路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7 朱f珊,

本文编号:1110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10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