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滥杀犯罪的实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9:28

  本文关键词:滥杀犯罪的实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滥杀 实案研究 报复性滥杀 精神异常滥杀 表达性滥杀


【摘要】:在各种杀人犯罪现象中凡一次性或连续杀伤无辜众人的犯罪简称滥杀。滥杀极易引发社会性恐慌。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年媒体报道的70起滥杀案件的收集与分析,滥杀犯罪大致可分为报复性滥杀、精神异常滥杀、表达性滥杀。初步研究发现,引发滥杀犯罪的心理背景较为复杂,至少涉及社会、生理和早年经历。因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的滥杀案件数量居首,因生理或遗传导致精神异常的滥杀也相当严重,而早期情感创伤引起的表达性滥杀西方国家更为多见。掌握此类危险人员的特征能够识别此类危险的征兆,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开展识别和及时干预是减少此类危害的基本对策。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关键词】滥杀 实案研究 报复性滥杀 精神异常滥杀 表达性滥杀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以夺取他人生命为目的的杀人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而滥杀则是杀人案中最为严重的一类犯罪。滥杀系指由某人在短时间内一次性或短时间内连续性杀伤无辜众人的暴力犯罪。这种犯罪不仅伤害到许多无辜的生命,给众多家庭瞬间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也极易引发社会恐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玫瑾;;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解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张粹然,周作云,张国君;在心理学教材中不应以“认知”取代“认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陈红;对职业教育中“能力”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严以德;;职校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和秀梅;;浅谈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J];成功(教育);2009年12期

6 苏宝荣;;“隐喻类比”与“近义偏移”——谈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7 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3期

8 赵蒙;;运动焦虑的产生的原因与如何调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8期

9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4期

10 戴妍;;儿童青少年友谊关系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生;;运动思维训练的认知研究现状及其体系建构[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宇;幼儿园幼儿故事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颜芹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树娟;外来务工与城市普通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气质、父亲教养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翠红;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薛文翠;财经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胡丽萍;小学教师压力源、完美主义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倩倩;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的调查[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红;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前;数字化学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玫瑾;;“犯罪心理”辨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1114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14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