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高校应对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5 21:06

  本文关键词:高校应对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舆论领袖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更是成为了改变一起事件舆论方向的工具。而现如今,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国网民规模处于持续扩大化的趋势,总网民人数已达6.32亿,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在校学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5.5%,规模如此庞大的高校学生网民群体,在网络上交流之频繁、信息传递之快速、影响力之大超乎了人们想象。因此,如果一起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向着非理性方向发展,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更有甚者会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危及人身财产安全。鉴于网络对高校学生存在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本文针对高校学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新兴研究方向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整个研究过程本着发现问题、分析内在规律、通过案例证明规律到得出解决对策的思路,应用了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以生命周期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对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人员的特点及行为、事件发展的特点及周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豆瓣网中的大连理工大学讨论组内发生的一起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并全面剖析案例事件的形成过程、扩散过程、参与人员网络结构关系和网络舆论内容的变化情况,通过大量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总结案例的基础上,针对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生命周期中前三个阶段,分别形成相应的应对策略,即防、控、断三个策略。具体来讲,防范策略有,在事件的诱发阶段,加强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起校内外师生互联沟通渠道、推行网络实名制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导控策略有,在事件的扩散阶段,树立网络舆论正确价值导向、将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导向理性化、合理发挥“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使之为主流正确观点服务和建设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等方式。阻断策略有,在事件的爆发阶段,及时约束核心人物以控制传染源、锁定散布者并快速删帖,以切断信息传播途径和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法制教育以提高易感者素质三个方式。通过对相关应对策略的研究,力求能对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与引导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文以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为突破口并加以案例印证的思路来写,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本文选题意义及解题方式的简要描述。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状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对文章的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的整体框架等基础内容进行说明,最后提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是对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中所运用理论的说明。首先对“群体性事件”和“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等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和界定,使得本文在概念解释上不存在遗漏,使读者对后文的专业性名词进行初步的了解,利于研究观点的清晰表达。接下来,对本文中运用的理论方法及运用方式进行细致的讲解。 第三章笔者将对高校学生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功能及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和论述。特点部分分别介绍了事件中参与人员的特点和事件本身的特点,功能部分论述了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现实社会中所体现的实际功能,以及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人员和事件本身进行详细的归纳和分析。如参与人员的特点、参与人员的行为、事件发展的特点及整个事件经历的危机生命周期。 第四章的内容是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分别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对案例事件的形成过程、议题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参与人员的网络结构关系研究,得出案例中的形成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印证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由诱发,扩散、爆发到平息的形成过程和舆论领袖的重要性。 第五章从案例得出的结论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方法,在其形成过程的前三个步骤中,提出对其“防”、“控”、“断”的三大类应对策略,并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第六章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D63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照;;和谐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政治解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王精忠;;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分析及处理原则[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3 李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9期

4 吴伯奎;;略论新形势下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樊金山;;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实然分析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7 卢兴亚;;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8 刘影;鄢琳;;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9 胡晓登;陈秀珍;;西部地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机理探讨与预防消解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10 陈文铂;;从公共资源利用的视角看环境群体性事件——从浙江东阳环境群体性事件切入[J];理论观察;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1145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45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3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