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事件传播负效应破解
本文关键词:极端事件传播负效应破解
更多相关文章: 暴力事件 负效应 行为人 暴力行为 社会危害性 因果分析 新媒体 人生际遇 犯罪事实 极端事件
【摘要】:正面对具有明显社会危害性的极端暴力事件,媒体应该回归自身角色,谨慎地成为事实的收集者与报道者,而不是基于一个违法犯罪事实展开行为人的人生际遇与因果分析,由此淡化暴力行为本身的罪恶去年以来,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极端、暴力、恐怖的事件,令人感到社会上似乎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暴戾之气。在当今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一个网络与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社会,极端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媒体是否要做报道已不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理论研究课题”,批准号:12JFXG022
【分类号】:D631.4
【正文快照】: 面对具有明显社会危害性的极端暴力事件,媒体应该回归自身角色,谨慎地成为事实的收集者与报道者,而不是基于一个违法犯罪事实展开行为人的人生际遇与因果分析,由此淡化暴力行为本身的罪恶 去年以来,极端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极端、暴力、恐怖的事件,令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文通;预防工作场所的暴力事件[J];安防科技;2004年02期
2 曾志杨;;治理校园暴力 总理一语中的[J];政府法制;2010年16期
3 李平;非暴力事件的成因及对策[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6期
4 康树华;日本中学校内学生暴力事件种种[J];政法论坛;1983年04期
5 李平;非暴力事件的成因及对策[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6 谭志君;田鹏辉;;论证据违规行为的犯罪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郦树龙;;警察对高危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现场处置战术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高宪昌;李健和;;足球比赛中群体暴力事件的表现形式和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9 李萌;;谈校园女生暴力事件及预防措施[J];辽宁警专学报;2010年05期
10 刘彦成;论群体性暴力事件的概念和特征[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钦廷;霍克钧;张伟;胡泽卿;李焱;刘协和;张金响;陈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关荣华;;女性家庭被害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4 王牧;;犯罪概念: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汤啸天;;故意制造事故的犯罪手段值得警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杜立;;未成年被害人研究应引起重视[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8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卜俊卿;刘强;王英力;;医疗介入对鉴定损伤程度的影响[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那红旭;吴泽;邓德锐;;浅议伤害案中医疗介入对被告所负法律责任的影响[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安机关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中查获一批进攻性武器[N];人民日报;2008年
2 宗原如;防止家庭暴力 社区民警先当“和事佬”[N];成都日报;2008年
3 周游;谁赋予了保安“主动出击”的权力[N];光明日报;2008年
4 马西恒;减少流动人口负效应的对策[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通讯员 曹金生 记者 台建林;西安成功处置一涉校暴力事件[N];法制日报;2010年
6 李文;蒙牛质检员遭暴力袭击[N];中国质量报;2008年
7 贾乙;“110”“减负效应”初步呈现[N];宜兴日报;2007年
8 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科民警 李克刚;警方如何介入家庭暴力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9年
9 李英 心灵;关于涉校打架斗殴案件的调查与思考[N];人民公安报;2010年
10 励明安;积极应对负效应[N];人民公安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波;罪过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婷;女生群体暴力行为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田飞;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志祥;高中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畅;校园暴力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秀娟;女性家庭暴力犯罪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陈桃;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的原因与预防[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灵伟;论网络犯罪[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嵩博;农村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周中科;“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0 张娜;少年暴力与暴力文化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48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4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