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熟人群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中的熟人群体研究 出处:《领导科学》2015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熟人群体指为帮助群体中的某个自认为权利受到侵害、不愿或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的个体,通过熟人关系聚集,伺机闹事,以图解决问题的群体,它是多发型群体性事件的引发者,也是核心阶层。熟人群体具有以利益诉求为目的、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多有组织预谋的组织特征,其心理特征表现为天然性闹大、模糊式仿效和理性的冲动,行为特征表现为利己偏执、强煽动性和弱暴力性。熟人群体涌现的原因大致可从社会有失公平、规范存在缺陷、社会控制失效以及社会个体失衡四个方面分析。通过法治实现、德规重塑、舆情善导和处置有方等对策治理熟人群体。
【作者单位】: 湖南警察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发型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63016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呈高发态势。一些特别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如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2012年四川什邡事件、2014年浙江余杭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社会泄愤事件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然而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尽管从个案分析,社会泄愤事件的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2期
2 张荆红;;“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J];理论与改革;2011年03期
3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徐忠明;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6期
5 徐祖澜;;公民“闹大”维权的中国式求解[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4期
6 王小章;冯婷;;集体主义时代和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7 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冯婷;;宗族与农民的政治参与——对浙中祝村的经验研究[J];浙江学刊;2010年06期
9 张东伟;;有效化解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思考与探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玮玮;;从甘结到具结悔过:传统民事司法信任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吴钦春;;从和谐社会视角考察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刘昕杰;;民国民法中离婚权利的司法实践——以新繁县司法档案案例为线索[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4 任鹏;娄成武;;群体性事件中的县政治理透视——基于政策冲突视角的分析[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5 粟雄飞;李尔平;甘日栋;;社会泄愤事件的化解机制研究——基于体制性层面的宏观视野[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6 王赐江;;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2010年04期
7 廖卫民;;群体性事件爆发机制与舆论监督时机选择——基于核物理理论的一种对比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刘中起;;转型期群体性社会冲突:特性、动因及其“安全阀”机制研究[J];城市观察;2011年05期
9 童悦;;关于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4期
10 潘文敏;潘孝富;张永红;;论心理和谐与社会公平感的关系——基于重庆民众的调查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v,
本文编号:1330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33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