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犯罪生理学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控
本文关键词: 现代犯罪 生理学理论 青少年犯罪防控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鲜有从生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本文从犯罪生理学角度做了尝试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生理学对策。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our country, the scholars begin more from the angle of sociology, but seldom from the angle of physi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study from the angle of criminal physi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hysi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
【分类号】:D669.5
【正文快照】: 学派式的理论研究可以深入,但未免有失偏颇;综合式的统统折中,似乎全面与均衡,却难以深入。综观西方犯罪学的种种理论,很难说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完全正确,完全符合我们的社会现实,但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在此,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综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雍自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体育运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2 李川;;犯罪学视角的腐败行为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刘广三;单天水;;犯罪是一种评价——犯罪观的主体角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张亚静;;试析经济歧视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刘俊俊;;腐败成因:理论思维视角的现实展开[J];边缘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6 万志鹏;;一种认识犯罪的独特角度——评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李想;;从龙勃罗梭与托尔斯泰之争看实证主义犯罪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马慧;徐静英;;青少年犯罪的物质与心理原因——基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年05期
10 罗鹏飞;;犯罪的立法概念之我见[J];研究生法学;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家铭;;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矫正[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邓西元;;人为什么会腐败——浅谈腐败及其治理的人性基础[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5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锡海;;与犯罪学学科地位相关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马纾;;和谐社会与犯罪学的发展——试论我国犯罪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马纾;;和谐社会与犯罪学的发展——我国犯罪学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盛长富;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郝冬婕;毒品犯罪的现代发展与防控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强智;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侯嫣;女性暴力犯罪比率趋升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正海;论刑事和解制度在审查起诉阶段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叶颖;非法定量刑情节运用的初步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振;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机制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刚;罪责刑相适应的时代特征[D];烟台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国梁;;犯罪学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1期
2 冯树梁;人类基因组与犯罪学发展[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3 刘朝阳;浅析犯罪学在犯罪主观方面研究的特殊性[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侯艳芳;罪刑法定视野下犯罪学与刑法学关系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朝阳;浅析犯罪学在犯罪主观方面研究的特殊性[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陈晖;试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联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谭兰花;;新时期犯罪研究[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年S4期
8 陈兴良;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J];比较法研究;1994年01期
9 李明琪,张 光;英国犯罪学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犯罪学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0 宋浩波;论犯罪的研究角度及犯罪学的学科性质[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3 刘路阳;;刑事犯罪惩罚理念的修正——浅议“恢复性司法”的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功能[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杜雄柏;梁明晔;;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5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张文;;“非犯罪人化”刑事政策初探[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7 曹运伟;胡志泽;;被害人权益保护的缺失与立法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贾桂海;;寻找安全之路——犯罪学的向度与进路[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于阜民;;犯罪学的犯罪范畴[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文晖;“灭门案高发”的说法并不准确[N];检察日报;2007年
2 平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韦似兰 麦丽彬;刑事和解制度在检察工作的适用[N];法治快报;2007年
3 耿梅玲;首服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及立法设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4 李坤复;恢复性司法制度实行的前提[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于志刚;如何解决数罪并罚中的“时间差”[N];检察日报;2008年
6 王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犯罪学的方法论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周加海;自动投案与“大义灭亲”的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王牧;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规律的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2003年
9 黄俊平;犯罪人分类:为矫治提供对策[N];检察日报;2004年
10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武广军;关于立功认定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朱琳;法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高维俭;刑事三元结构论[D];北京大学;2004年
5 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宋伟卫;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人身危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唐大宇;刑事司法多元发展的示范与契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冰洋;商业犯罪论要[D];吉林大学;2006年
9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苏明月;日本保护观察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春;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2 王电赏;犯罪人和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桑词友;论被害人过错与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刘焱;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形成及防控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杨娟;论我国管制刑的现状与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6 万果;和谐思维视野下的社区矫正[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赵亮;论罪刑均衡原则的价值与实现[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邵伟;刑事责任认定中的被害人因素考量[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蔡文;刑事和解制度利弊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李双庆;刑罚后遗效果消灭制度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86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48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