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10:22

  本文选题:法医病理学 切入点:电击死 出处:《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of distinguishing antemortem shock from postmortem electric shock and to infer the current pathway. Methods Fifteen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electrocution group, postmortem shock group, control group and electrocution group. The left hind limb and the right forelimb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two poles of 220V AC to cause electrocution. In the postmortem shock group, 50ml air was injected into the auricular margin to kill the animals. Immediately after death, the left hind limb and the right forelimb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two poles of 220 V AC for 3 mins. The control group was killed by 50 ml air injection directly from the auricular vei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nterleukin-6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il-6mRNAs in skeletal muscle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RT-PCR technique without electric shock.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 of il-6mRNA in skeletal muscle of electrocuted rabbit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 were exposed to electric shock immediately after death (P0.05A), and the level of il-6mRNA of electrocuted limb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non-electric limb (P0.05). Conclusion the il-6mRNA table of skeletal muscl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non-electric limb. The change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antemortem shock and postmortem shock. The difference of il-6mRNA expression in skeletal muscle is helpful to infer the current pathwa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彭州市公安局;
【分类号】:D9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晔,廖志钢,王世春,彭其毅,刘敏;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表达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玉振,应斌武,吴谨,李英碧,张霁,侯一平,贾东涛;亲子鉴定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2年04期

2 李彩霞,凌凤俊,涂政,郑秀芬;犬的三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5期

3 徐振波,吴梅筠,孙光云,陈国第,李荣华,张永亮;中国成都地区汉族群体四核苷酸重复序列FIBRA基因座的多态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4 董研;陈荣华;平原;郑会芬;;应用Differex~(TM)法提取混合斑中精子DNA[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5 徐振波,吴梅筠,孙光云,朱元亮,赖跃,胡海洋,李荣华,杜舟;DHFRP2、FIBRA和ACTBP2位点的法科学应用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6 李莉,柳燕,何根兰,陈捷;法医物证学DNA检验现状及展望[J];法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7 宋海燕,杨庆恩,余纯应;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PGM_1基因型[J];法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8 靳大庆,郑秀芬;HLA基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应用[J];法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9 周怀谷,平原,顾丽华,程莉;骨髓移植引出的个体识别问题[J];法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周斌,张林,吴梅筠,贾怡,吕梅励,梁伟波;DNA分析与种属鉴定[J];法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振文;DNA指纹图与微卫星DNA技术在近交系大、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许铭炎;四川彝族、新疆维族HLA-B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4年

3 张源明;慢性牙周炎和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4 王晔;无电流斑电击死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宏;中国西藏昌都地区藏族九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张琼;用PCR方法对虎DNA进行特异性检测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刘清利;中国北方汉族群体HLA-DRA基因座3个SNPs位点遗传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欧阳兆和;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在常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5 陈伟;重庆汉族、土家族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张伟娟;法医DNA分析若干问题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韩军鸽;输血对受者血液循环中STRs基因型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何艳;STR基因座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及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9 田力;线粒体DNA 16srRNA和ND4基因荧光标记复合扩增在法医学种属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万军;电击伤(死)后心肌PEG-3表达的法医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浙医;对刘秀珍案的质疑[J];人民司法;1982年02期

2 ;《中国法医学杂志》稿约[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1期

3 ;《法医学杂志》编委会名单[J];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4 贾静涛;;英美等六国法医制度的简介与我国法医体制改革的展望[J];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5 ;消息[J];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6 陈康颐;;为法医学名词正名[J];法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7 朱小曼;;广州法医学会召开第三届年会[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8 龚年庚;;40例法医尸检死因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9 正光;;第二届印度太平洋法医和法庭科学大会在科伦坡召开[J];中国法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10 易群;;雷击之后[J];中国民兵;198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竞花兰;陈玉川;程海鹰;孙斌;;图像分析处理肝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死后不同时间形态改变——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3 许象成;周雪良;;试从6例失误案件谈法医病理学之尸检定性[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4 卿太苏;刘世沧;汪秉康;;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法医病理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姚季生;辛正翰;王健;颜召文;韩玉升;;电击后心脏损伤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6 黄瑞亭;;介绍二种冠状动脉阻塞程度的检测方法[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7 陈新山;胡俊;;冠心病猝死心肌肌动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定量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李如波;汪德文;陈怀芳;;静脉滴注红霉素致死法医学鉴定一例[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9 朱少华;秦启生;陈晓瑞;;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接种卡介苗猝死一例[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10 竞花兰;陈玉川;徐小虎;宋一璇;罗斌;胡丙杰;刘小山;郭晓然;毕启明;祝家镇;;氟乙酰胺中毒致死的法医病理形态学观察分析[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维平 陈长 亢清才 王理付 袁学林;电力设施保护·思考篇[N];华中电力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温素威 实习生 许力;医疗官司变打法[N];市场报;2002年

3 牧磊;误合电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N];兵团日报(汉);2003年

4 董智永 丁力辛;用户大意触电亡 法院判厂家赔偿[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让解剖刀退出历史舞台?[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通讯员 高法 杨燕 南京日报记者 帅勇;鱼塘合伙人喂鱼遭雷击身亡[N];南京日报;2005年

7 王 旭;法国法医学鉴定掠影[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张涤非 王云武;带着感情解决上访群众的问题[N];人民公安报;2005年

9 徐叶茂 陈耕 詹芬芬;铅山检察院“临时用电案”成功抗诉[N];上饶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韩超;农村用电安全应该引起重视[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百茹峰;法医损伤工具和损伤时间推断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2 潘洪富;人死后玻璃体液化学成分含量改变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陈阳;Connexin43与心肌缺血的相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胡华子;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和溺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赵小红;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肖坚;基于虚拟尸检技术推断死亡时间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利方;大鼠早期心肌缺血cTnT、Desmin与CX43免疫组化研究在法医病理学上意义[D];浙江大学;2002年

2 蒋剑英;实验性心肌缺血早期心肌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3 刘金辉;实验性大鼠重度心肌挫伤心肌细胞中COX-2、bcl-2与HIF-1α的表达[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4 白吉伟;过敏性猝死豚鼠体内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及P物质变化的法医病理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5 蒋朴;Mb、Fn、CRP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6 王蕾;Actin、cTnT及Fn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7 孙续禄;SCD心脏ANP与BNP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5年

8 龙仁;大鼠组织ATP、DNA、肌动蛋白含量与PMI相关性研究[D];南华大学;2005年

9 王银阁;广泛软组织挫伤后器官病理形态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王恩银;四种硅藻检验方法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5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565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