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群体性事件 切入点:行动者网络 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行动之网的构成要素有网民、"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网络服务商及其从业人员等人类行动者与网络空间、网络监管制度、网络议题、网民意识、网络社会思潮等非人类行动者,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借助转译机制建构了认同联盟,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通过转译过程分五个环节,即问题呈现、认同共享、征召、动员、异议。为此,从政府态度上,应把坚持公信力作为基本准则,从治理方法上应把情理法兼顾作为基本要求,从应对策略上则应以双层博弈作为实施路径。
[Abstract]: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network of network mass event action include Internet users, "three public" departments and their public officials, network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ir practitioners and other human actors and cyberspace,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system, the network issues, the Internet users' awareness, etc. Network social thoughts and other non-human actors, human actors and non-human actors with the help of translation mechanism to construct the identification alliance,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group events is divided into five steps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at is, problem presentation, identity sharing, recruitment, mobilization and dissent. Therefore, from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group even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roblem presentation, identity sharing, mobilization and dissent. We should take the credibility as the basic criterion, take the rational method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 in the governance method, and take the two-layer game a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in the coping strategy.
【作者单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兴产业集取的公共环境培育研究”(项目编号:NKzxa1406) 河南省软科学项目“河南省信息化与发达省份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666)
【分类号】:D63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华俊;;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J];江汉论坛;2012年06期
2 高芙蓉;;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建构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3年02期
3 刘果;王铁军;;论微博的评论功能及价值拓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4 柳建文;;“行动”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对中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一个解释框架[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翁铁慧;;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执政能力提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学广;;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转型中的征地冲突研究[J];规划师;2011年03期
2 史杰;;多中心视阈下的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转型——基于治理模式二维划分的实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刘琳;;“无组织化”: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02期
4 曾永安;;“理”的回归——泄愤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解决之道[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5 聂军;;变迁、结构和话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解释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聂军;李渊清;;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政治认同的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4期
7 聂军;刘颖;;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袁振龙;左袖阳;;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2期
9 聂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应对:政治沟通的视角[J];襄樊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雁;;转型期我国农村征地冲突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霁霞;;群体性事件中公民的角色与行为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欣;从指令到授权:“单位”社区动员机制演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浩然;横向联系与纵向缓冲:改革进程中工人集体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岳清春;我国群体性事件形成、演化与防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李s,
本文编号:1652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65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