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重新犯罪行为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31 00:34

  本文选题:法医精神病学 切入点:主成分分析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8期


【摘要】:目的:探讨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的相关心理因素,为累犯的心理矫治及其重新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对100名在押服刑累犯和103名初犯分别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童年期创伤史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是累犯高于初犯(如情感虐待:8.6±3.8/7.4±3.4,P=0.013)。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除父亲偏爱、过度保护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3.3±6.5/45.7±7.1,P=0.011)。防御方式问卷中除掩饰因子外,其余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不成熟型防御机制:5.3±1.7/4.6±1.6,P=0.019)。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相关心理因素特征值1的主成分有5个,分别命名为情感忽视、受虐程度、处事方式、过分干涉、否定与偏爱,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7.49%。结论:累犯重新犯罪行为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增加对累犯的情感支持与理解,减少不良的教育方式及培养良好的处事方式可作为减少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的途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recidivism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sychological correction of recidivist and prevention of recidivism.Methods: 100 recidivist prisoners and 103 first-time offend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parental education style evaluation scale, the childhood trauma history questionnaire and the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sults: the scores of every factor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childhood trauma history were higher in recidivist than in first offender (for example, emotional abuse was 8.6 卤3.8%, 7.4 卤3.4%).In th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Evaluation sca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all the factors except father's preference, overprotection and severe punishment of mother (for example, 43.3 卤6.5 / 45.7 卤7.1 P0.01) of the fa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43.3 卤6.5 / 45.7 卤7.1).In the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l the other factors except the concealment factor (for example, 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 5.3 卤1.7 / 4.6 卤1.6).There are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 characteristic value 1 in recidivism, which are named affective neglect, degree of abuse, way of doing things, excessive interference, negation and preference, which can explain 67.49% of total variation.Conclusion: recidivism is influenced by many psychological factors.Increasing the emotional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to recidivist, reducing bad education methods and cultivating good ways of dealing with things can be used as a way to reduce recidivism.
【作者单位】: 山东省安康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衔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年犯罪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S2期

2 杨世昌,张亚林,郭果毅,黄国平;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3 于海琴;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4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李鹤展,杨世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5 孔一;重新犯罪社会原因检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05期

6 于宏华;傅文青;姚树桥;张艳卿;段熙明;曹文胜;;违法劳教人员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8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玲;亲子关系结构下的家长教养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钱铭怡,姚萍,李丽敏;父母的信念对其子女信念影响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3 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张桂芝,王玉凤;4~6岁幼儿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4 杜玉凤,李宇彤,魏素丽;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比较[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李祚山,唐加祥,赵楠;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王春霞;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的研究[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S1期

7 仇凤琴,黄永兰,孙文英;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4期

8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相关因素及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1期

9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李建军;;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低龄化问题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许小冬;竞技信息及优秀选手对竞技信息的处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4 许碧云;结构方程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5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世昌;儿童受虐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许玉萍;城乡不同地区高中生人格、防御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邢玉凤;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宁;职教生自我同一性和偏差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7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何少薇;罪犯自我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高红;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赛兰;罪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罪错类型之间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强军,王敏远;犯罪学研究述评[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2 马恩轩,赵万利,栾清明,曹中昌,成义仁;在监罪犯精神障碍流行学调查[J];山东精神医学;1998年02期

3 崔伊薇;大学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3期

4 于海琴;劳教人员早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3期

5 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2期

6 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杨坚;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7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435名儿童的儿童期虐待问卷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8 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赵幸福,李茹,李英,张艳青;儿童期创伤问卷在中国高校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9 张河川,郭思智;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健康状况与防御方式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10 张慧,樊旭辉,赵兰;狱中犯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晖;邹洪;;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蓝色圆珠笔油墨分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丹婷;姜科声;孔黎春;吴兰菊;程存归;;FTIR在司法鉴定中的作用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傅煜;翟李俊;;2例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法医学鉴定[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4 靳力;梁郁彬;;司法精神疾病鉴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5 刘小林;刘军训;江学锋;王锐;;精神发育迟滞性防卫能力鉴定的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董延明;侯鸿剑;;1例刑事案件中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7 石华孟;;110例性自卫能力的法医精神病鉴定案例特点分析[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袁尚贤;;关于损伤导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的建议——附140例损伤导致精神障碍的损伤程度评定初探[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9 江洪;蓝玉琼;江兰;;中国与国外一些国家对处理精神障碍者犯罪法律责任中的法医精神病学特点[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马光瑜;;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鉴定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海花;中国南方沿海及北方内陆食管癌高发区人群的遗传背景研究—来自Y染色体的证据[D];汕头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尚庆娟;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犯罪学特征及其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相关因素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2 张东军;酒精相关违法行为者的犯罪学特征及饮酒特点与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关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3 许荣富;蓝色圆珠笔油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彬;成年男性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8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688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