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关于战后日本青少年非行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10:12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非行 出处:《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青少年非行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继毒品·兴奋剂滥用、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战后,日本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民的价值观、生活样式也更加多样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地域的连带意识日益薄弱。青少年周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日本青少年自身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非行犯罪行为的发生。 日本的青少年非行犯罪人口经过了几次增减,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先进化;犯罪初发年龄也有所年轻化等特征。国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管理做了很大的努力,也依次出台了很多有效的政策。比如少年法的重新修订和调整等,以及行政上的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是,青少年犯罪依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非行犯罪和家庭、学校、地域社会等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首先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场所,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近年来家庭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暴力、家庭虐待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对孩子教化能力减退等,导致家庭教育机能的下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起到足够的教育引导和犯罪预防功能,酿成了非行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犯罪问题和地域社会也密切相关。雇佣制度下人们都忙于工作,为生活奔波。不再跟以前那样重视家庭之间的交往,并且在工业化的大城市,也缺乏孩子玩耍的环境。特别是在大城市,地区居民的连带意识更加薄弱,这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不到跟人交往的技巧和团结互助等精神。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引发了一些犯罪问题。 再次,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问题在各个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某些学校存在教育理念的陈旧以及校内暴力等问题,不但起不到学校应该承担的培养教育作用,反而也成为犯罪非行问题的一个诱因。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前途,并且和家庭的幸福以及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少年非行犯罪不但影响社会治安秩序,而且给国家的安定和社会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度恶劣的影响。所以青少年非行犯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首先,在“开篇”部分,提出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先行研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对象、动机、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一下日本少年非行的相关概念,然后考察日本少年犯罪的诸形态以及战后六十年至今,少年非行犯罪的推移、现状和特征倾向等。 第三部分,利用过去研究中所得出的与非行原因相关的基础理论,剖析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经济、家庭、地域社会以及学校教育、文化因素等的负面因素。 第四部分,从法律、行政、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来看日本对青少年问题的预防策略。并且从家庭教育、法制教育和地域教育提高等方面提出建议。 结尾部分,综合本论文的脉络研究,强调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并确定以后的研究方向。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分析,能够对中国青少年非行犯罪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1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联璧;刘庚岑;;浅谈苏联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83年05期

2 朱二;;谈台湾几部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小说[J];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04期

3 魏久明;韩国国际青少年问题学术讨化会简况[J];青年研究;1998年01期

4 吴琼;;苏联青少年教育面面观[J];俄罗斯研究;1986年04期

5 莫泰基,,何洁云;青少年问题解决模式及其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Z1期

6 何培忠;千石保先生谈日本的青年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7 油井清光;单先烈;;青年问题的“问题性”[J];青年研究;1988年10期

8 祁大鑫;;谈谈青年研究的若干问题[J];青年探索;1986年02期

9 殷鉴;;台湾“张老师”一瞥[J];青年探索;1989年04期

10 陈映芳;个人化与日本的青少年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仲飞;周路;;思辨与实证——犯罪学史上研究方法的回顾与评价[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王娟;;环境意象与犯罪行为预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周惠博;何家弘;;挫折效应与犯罪行为[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4 楼伯坤;;比较视野中的犯罪行为——兼论犯罪行为学的诞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张宝昌;钱波;;犯罪行为生物学浅析[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6 王怡;;论犯罪行为的民事责任[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周平;;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根源[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8 刘广三;;论犯罪当量[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9 颜小冬;;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马知;;精神科门诊出诊中青少年问题及相关的亲子关系探讨[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南邋何兵玉;寻找那些并不需要你的客户[N];电脑商报;2007年

2 李富永;对外商行贿无须罪加一等[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山西省应县检察院检察长 乔振文;为打造“平安校园”出“点子”[N];检察日报;2010年

4 谢剑民 莫杏先;自己吸毒属违法 容留他人是犯罪[N];法治快报;2006年

5 江苏省高邮市检察院 吴必蔚邋金坤;公诉未成年人案件应把握四原则[N];检察日报;2008年

6 重庆市大足县检察院 罗洪亮;投毒后报警是否成立犯罪中止[N];检察日报;2008年

7 魏文彪;理当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刑期[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8 记者 夏合琴 通讯员 郭文俊;市公交分局严厉打击侵害出租车司机犯罪行为[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9 特派记者张海志;钟晓渝:必须铁腕遏制商业秘密犯罪行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10 杨崇华 张海鸥;中关村高科技民企:侵占挪用犯罪高发[N];检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霜;刑法中的行为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董振宇;中国保安措施要论[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永红;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D];北京大学;2003年

4 黄维民;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犯罪控制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吴宗宪;罪犯改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黄广进;论刑事责任的根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7 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D];北京大学;2008年

8 吕丽;中国古代刑法特色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高德胜;信息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龙丽达;青少年罪错行为分析与矫治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关于战后日本青少年非行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宁;肢残青少年服装的心理因素与设计思想[D];西南大学;2011年

3 沈颖;从社会环境看日本青少年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黄

本文编号:1695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695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