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
本文选题:群体性事件 切入点:聚众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摘要】:"聚众"不仅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也是刑事法律上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法理上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与刑事法上的"聚众"应是同一概念。但不同国家的刑事法律由于其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聚众"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以文理解释为基础,根据生活逻辑原则,肯定国民的经验、情理、感受的合理性和公众的认同感,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做出合乎法理的正确判断。
[Abstract]:"gathering peopl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ass ev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term in criminal law. The concept of "congregation" in mass events should be the same as that in criminal law.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legal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greg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s also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ife logic, to affirm the national experience, reason, feeling rationality and public identity, and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judgmen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we can make a correct judg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gal principle of "crowd gathering" in mass events.
【作者单位】: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D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秉志,刘志伟;论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基本问题[J];政法论坛;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仁广;英美刑法的谋杀罪与我国故意杀人罪辨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何泽宏,庄劲;论空白刑法补充规范的变更及其溯及力[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韩金柱,范德安,牛凤梅;伪造货币罪实行行为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4 李凤莲;婚内强奸的立法问题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5 任彦君,刘霜;论英美刑法中被迫行为的人性基础——兼论我国刑法中的胁从犯[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郭庆珠;;从法官找法到法官“造法”逻辑推演的正当性基础及界限——从行政正当程序原则在一起案件中的适用谈起[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唐世月;贪污罪犯罪主体类型新论[J];当代法学;2003年05期
8 林维;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协调适用——兼对晚近有关解释的批判解读[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9 胡陆生;杨开江;;死刑废除的国际要求与反思[J];当代法学;2005年06期
10 刘疆;;公证救济程序的重新建构[J];中国司法;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书建;熊金平;;外国刑法中的排除违法性事由比较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王洪伟;证券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郑军男;不能未遂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金星;论诱惑侦查[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刘瑞瑞;不作为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武松;论聚众斗殴罪[D];武汉大学;2004年
2 丁天球;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李健;论刑法上的严格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李金明;防卫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谭劲松;我国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徐礼田;期待可能性理论解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杨高峰;亲告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9 胡立东;论“性贿赂”犯罪化的正当性[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漆昌国;合同诈骗罪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义 ,周国梁;山东省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专题研讨培训[J];公安教育;2001年12期
2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4 燕继荣;;诊断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理论依据[J];人民论坛;2009年22期
5 曹英;;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处理的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6 张笑春;;重建信任: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所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4期
7 余泓波;;严防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肆虐[J];中外企业文化;2010年12期
8 刘校均;崔昊;;湘潭中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J];企业家天地;2004年12期
9 路璐;;简论群体性事件中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原则——以四川内江“特警抢尸”案为例[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10 马慧娟;佴澎;;处置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法律主体问题(下)[J];中国公证;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华东;张慧玲;;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体性事件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探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10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2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3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4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5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6 志灵;没有矛盾化解机制,深究“鼓动者”何用[N];检察日报;2010年
7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延荣科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宋永健;当前楚雄州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N];云南经济日报;2004年
8 记者 李玉梅;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N];金昌日报;2006年
9 张美荣;切实防范群体事件 全力确保和谐稳定[N];宜春日报;2006年
10 曾丽霞 童杨 陈启芳;上青乡平安创建促平安[N];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洁;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华雯文;社会保障:规避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机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向良云;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炯;警务危机与媒体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马国峰;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骆毅;新世纪群体性事件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吕嘉琳;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分析及路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云;突发群体性事件冲突源头阻断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旭东;试论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策略[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彤;我国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永祥;庄河市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69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