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论作为侦查行为的司法鉴定

发布时间:2018-04-12 19:13

  本文选题:司法鉴定 + 侦查 ;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司法鉴定,是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解决诉讼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并提供鉴定意见的诉讼活动。其作用在于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固定痕迹、物证,利用科学的鉴别、分析方法,对诉讼中的物证、痕迹等进行客观地分析判断,查明某些事实形成的原因和状况。同时,还能对某些案件过程进行科学的回溯,利用专门的知识确定案件客体的异同,为高效准确地开展诉讼活动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司法鉴定做为一种诉讼的手段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而侦查机关司法鉴定工作做为司法鉴定活动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存在不少争议。如何认识侦查机关司法鉴定的性质,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其的管理,在现实中已显得十分必要。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对作为侦查行为的司法鉴定作一个粗浅探讨: 第一部分,我国侦查中司法鉴定的基本定位。本文所说的司法鉴定,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伺题的决定》,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具有科学性和法律性相统一的双重属性,这决定司法鉴定活动必须遵循合法性、独立性和中立性的原则。而在侦查活动中,司法鉴定为立案侦查提供依据,为侦查活动提供线索、固定证据,同时审查、核实其他证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侦查中的司法鉴定是司法鉴定活动的组成部分,但因其所处的特定部门需遵循科学、公正、及时和独立的工作原则。我国目前的侦查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分别存在于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中,鉴定的内容往往基于侦查的职能,与侦查活动密切相关。侦查机关的司法鉴定人也因此而接受双重管理,具有公职人员和鉴定人员双重身份。 第二部分,分析目前我国侦查中司法鉴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中,主要的不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侦查机关的司法鉴机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侦查机关鉴定人的定位不够明确,当事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的权利难以的到充分的保障。因为立法的缺陷,实践中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自侦自鉴现象严重,加上鉴定的标准并未统一,导致鉴定结论的公信力较弱。鉴定启动程序制度、鉴定结论的质证制度的不完善,在侦查中当事人的鉴定权利缺乏必要保障,是侦查中的司法鉴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对抗,进一步导致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侦查中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调整措施。笔者认为,现有的侦查机关司法鉴定体制在短期内难以再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对于局部应作调整:针对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应当限定侦查机关鉴定机构的职能,明确其不得受理除侦查活动以外的其他鉴定业务,且只能保留与侦查活动所必须的鉴定事项相适应的鉴定机构。将鉴定机构从侦查部门中分离出来,并将其行政级别提升至与侦查部门相同,以有效抵制侦查部门可能施加的不良影响。同时,统一鉴定标准,在《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的鉴定标准和实施细则;针对鉴定人定位不准,应当首先明确侦查机关的司法鉴定人的首要身份是一种诉讼参与人,是具有专门知识解决专门性问题的自然人,他们从事科学实证活动,具备司法鉴定人的基本性质。既然是诉讼参与人,那么就要履行鉴定人的出庭义务,当庭接受当事人的质证和询问;针对当事人权利保障乏力,应当借鉴国外做法,赋予当事人与侦查机关同等的鉴定启动申请权,对侦查机关鉴定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在当事人反对由侦查机关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时候,办案机构应及时委托其他鉴定机构,对案件做出令人信服的处理。确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在诉讼中帮助当事人实现与鉴定有关的权利。同时,完善救济程序,防止司法专断、避免当事人的鉴定启动申请权流于虚设。 结语部分强调我国侦查中的司法鉴定是司法鉴定体制的重要部分,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统一立法,消除认识分歧和部门利益,落实司法鉴定统一管理的目标,方能加快我国侦查机关司法鉴定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进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18.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齐树洁;洪秀娟;;英国专家证人制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司法;2006年05期

2 吕泽华;肖承海;;浅谈对“侦查”概念的完善[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陈永生;;中国司法鉴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侦查机关鉴定机构的设置为中心[J];清华法学;2009年04期

4 王雪梅;加强司法鉴定队伍管理 推进司法鉴定体制改革[J];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03期

5 陈瑞华;论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J];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741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741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