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与刑事主观事实证明

发布时间:2018-05-12 12:11

  本文选题:犯罪论体系 + 推定机能 ; 参考:《政治与法律》2016年07期


【摘要】: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对刑事主观事实的证明具有重要影响。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不能转移故意、过失的证明责任,其作用仅限于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故意和过失仍是控方证明的对象。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并不必然转移证明责任,是否转移证明责任还需结合具体的诉讼制度而定。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与刑事推定在产生基础、针对对象、是否转移证明责任、转移证明责任种类、适用范围等五个方面有所不同,不能将二者混同。因此不能认为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必然能够转移主观阻却事由的证明责任。通过对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的分析,能够产生两点启示:一是结合我国的具体诉讼制度,可以进一步研究被告人能否对类似阻却事由或者责任充足要件的事实承担一定的责任;二是可以为确定被告人承担主观事实证明责任的范围,提供较为明确的参考。
[Abstract]:The presumption function of crime theory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roof of criminal subjective fact. The presumption function of crime theory system can not transfer intentional and negligent burden of proof, and its function is limited to the cause of illegal obstruction and the cause of liability hindrance, and intent and negligence are still the object of prosecution's proof. The presumption function of crime theory system does not necessarily transfer the burden of proof, whether to transfer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litigation system. The function of presumption of crime theory system and criminal presumption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five aspects: whether to transfer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type of transfer of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so the two cannot be mixed up. Therefore, it can not be considered that the presumption function of crime theory system must transfer the burden of proof of subjective ob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umption function of the crime theory system, two enlightenments can be obtained: first,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litig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we can further study whether the defendant can bear cert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cts of similar obstruction or sufficient elements of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it can provide a clear refer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scope of the defendant's burden of proof of subjective facts.
【作者单位】: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杜宇;;犯罪构成与刑事诉讼之证明——犯罪构成程序机能的初步拓展[J];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01期

2 卞建林;李树真;钟得志;;从逻辑到法律:推定改变了什么[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龙宗智;;推定的界限及适用[J];法学研究;2008年01期

4 聂昭伟;;论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分配的互动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5 陈兴良;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朝阳;;刑法中的“可能明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王东海;;审判中心格局下刑事指控体系的构建[J];江汉学术;2016年04期

3 姚磊;;犯罪论体系推定机能与刑事主观事实证明[J];政治与法律;2016年07期

4 陈洪兵;;持有型犯罪的正当性根据及其适用[J];东方法学;2016年03期

5 王燃;;刑事主观要素证明模式初探[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00期

6 周小舟;;论接触要件在剽窃案中的程序和实质意义——从《小站》案切入[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7 刘洋;张斌;;论刑事诉讼中的“定案根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8 陈洪兵;;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J];刑事法评论;2015年01期

9 王彪;;法官为什么不排除非法证据[J];刑事法评论;2015年01期

10 陈涛;;“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之展开[J];刑事法判解;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朝阳;;美国证据法中的刑事推定——兼谈我国刑事推定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6期

2 周长军;;犯罪论体系的程序向度:研究误区与理论反思[J];清华法学;2008年03期

3 张成敏;;推定与相反推理以及相互强度关系[J];政法论丛;2008年01期

4 龙宗智;;推定的界限及适用[J];法学研究;2008年01期

5 劳东燕;;推定研究中的认识误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龙宗智;;试论证据矛盾及矛盾分析法[J];中国法学;2007年04期

7 韩耀元;邱利军;;《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读[J];人民检察;2007年10期

8 李弘;;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J];人民检察;2007年07期

9 劳东燕;;认真对待刑事推定[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10 聂昭伟;;论犯罪构成与证明责任分配的互动关系[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改之;郭献朝;;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法学论坛;2006年01期

2 陈劲阳;;试论开放的犯罪论体系[J];政法学刊;2007年03期

3 唐稷尧;;犯罪论体系:功能、价值与实现途径辨析[J];现代法学;2007年04期

4 吴纪奎;;犯罪论体系与刑事诉讼模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3期

5 陈家林;;犯罪论体系之演变[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6 郭莉;;犯罪论体系方法论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7 康伟;;论人权保障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8 高治;;祛魅与还原:反思热议的犯罪论体系之争[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3期

9 杨爱仙;;犯罪论体系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杨志国;;德国犯罪论体系演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背景[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兴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方法论意义[N];检察日报;2014年

2 林燕;犯罪论体系:阶层化改造或成趋势[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正反统一: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主导思维[N];检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杨志国;犯罪成立理论需要哲学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潘玮;“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华侨大学法学院 吴情树;“我们”的法学从何处来[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海峰;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芝华;刑法中的不法原理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法教义学视角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鑫;中国刑法犯罪定量要素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3 齐卫华;犯罪论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饶t,

本文编号:1878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878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f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