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社区原因及其治理研究
本文选题:社区 + 犯罪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6期
【摘要】:相对于传统的犯罪学研究,社区视角下的犯罪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介于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体之间的中观视角。这一视角认为,犯罪与社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犯罪的发生主要源于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解组。社区内稳定的社会关系具有控制犯罪倾向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功能,相应地,一旦这种稳定社会关系遭到解组,那么犯罪倾向便挣脱了控制而容易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从社区的视角看,要减少犯罪,就必须恢复社区内的社会关系。这一研究思路既能解释我国特定的城市社区为何犯罪问题如此严重,也为预防和减少城市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the crime research from the community perspective provides us with a mesoscopic perspective between macro society and micro individual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cri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crim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ty. The stable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ty have the function of controlling the criminal tendency to turn into the criminal behavior. Accordingly, once the stable social relations are unorganized, then the criminal tendency breaks free of the control and is easy to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criminal behavior. Therefore, from the community perspective, to reduce crime, we must restore social relations within the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idea can not only explain why the crime problem is so serious in the specific urban communities in China, but also provide a new way to prevent and reduce urban crime.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杭州市社科联项目(B12FX06Q)
【分类号】:D91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彭;余飞;张东霞;;“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义烈;;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二代”市民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胡平;;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基于对浙江嘉兴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3 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景秋,蔡晶;北京市中心商务区发展阶段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5 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6 李少春;北京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整合[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8 孙峰华;;社区地理学研究发凡[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马建华;清末民初中国人对汽车的认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王新花;罗浩波;;城市文明学:全球化时代城市文明实践的学理呼唤[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瑞祥;;传播社会学:发展与创新[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慧钧;;第三章 城市共生论[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5 许小主;李青;;城市文化伦理的研究对象[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翼青;;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贡献[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娟;;公共空间与1930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叙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万鲁建;近代天津日本侨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兵;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玉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资源配置与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丽;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文化影响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龚大鹏;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甘茂坤;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慷;增城市“三旧”改造规划与实施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万生花;南昌市社区媒介的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陶卓凡;社区工作者职业倦怠与干预[D];南昌大学;2010年
9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琛;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春亮;;社区矫正目的的多元分析与构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辛科;;社会政策预防犯罪的依据——以犯罪学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芮;;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现象持续增长的原因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曾庆金;化解挫折与大学生犯罪预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5 管晓静;;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调查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智连;牟静;韩锡博;;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7 田晓辉;刘田甜;;社区矫正制度与犯罪的预防[J];理论前沿;2008年22期
8 杨张乔,王,
本文编号:1973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97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