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无辜者何以被怀疑——警察辨别真伪陈述能力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6-20 05:21

  本文选题:侦查讯问 + 非言词行为 ; 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警察一直被认为是识别谎言的专家,注重嫌疑人的非言词行为也是中外侦查讯问的重要技巧。但近年来,域外认知-行为科学研究所揭示的一系列证据表明,使用非言词行为来判断对象是否说谎的准确度很差。这种传统讯问技巧对谎言识别还可能起反作用,使得在一些实验中,警察判断对象是否说谎的准确度甚至还不如大学生或囚犯被试。使用非言词行为来判断对象是否说谎的培训和经验也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识别谎言能力。目前,认知-行为科学已经开始了对新的讯问过程设计,新的讯问方法和技巧等的研究。在侦查领域引介认知-行为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实验方法在国内司法认知与决策领域的拓展,启发国内法学(律)界认真对待传统讯问技巧的局限,而且,也有利于国内错案研究在制度-实践维度以外,重视认知-行为因素的重要性。毕竟,警察在侦查初期辨别真伪陈述的精确度直接影响着对无辜者/真实罪犯的怀疑程度和追诉强度。
[Abstract]:The police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experts to identify li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nspoken behavior of suspects is also an important technique of investigation and interrog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evidences revealed by overseas Cognitive-Behavioral Science Research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using nonverbal behavior to judge whether or not an object is lying is very poor. This traditional interrogation technique may also be counterproductiv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ies, resulting in some experiments in which the accuracy of the police in judging whether an object is lying is not even as accurate as that of a college student or a prisoner. The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of using nonverbal behavior to judge whether the object is lying or not can not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lies to a greater extent. At present, cognitive-behavioral science has begun to study new interrogation process design, new interrog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troducing cognitive-behavi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investigation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judicial cogni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but also enlighten the domestic legal (legal) community to take seriously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interrogation techniques. 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behavioral factors beyond the institutional-practice dimension. After all, the accuracy of the police in the early detec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degree of suspicion and prosecution of the innocent / real criminal.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刑事错案的认知与行为法学研究》(15CFX028)
【分类号】:D9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殷啸虎;“五听”:中国古代审讯艺术[J];法学;1991年02期

2 陈闻高;;侦讯的非言语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黄士元;;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J];法学研究;2014年03期

4 郑荔;;从非言语行为表征识别说谎[J];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3年02期

5 葛岩;;法学研究与认知-行为科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熊秋红;;错判的纠正与再审[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5期

7 何家弘;何然;;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J];政法论坛;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王学争;;美国法上的“危险病人”例外规则——以精神病医生的拒证特权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罗本琦;西方司法公正现实化的历史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4 封利强;;证据审查机制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5 林喜芬;;“两个证据规定”颁行背景的理论解读[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6 赵信会;秦小雅;;中立证人观与民事证人评价制度的建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肖建华;诉讼证明过程的主观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金华;;米兰达规则的蜕变及其启示[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9 肖建华;吴小隆;;证据判断的主观性及其客观化[J];研究生法学;2000年03期

10 冯俊伟;;论事实认定科学化[J];研究生法学;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2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汪三毛;在两个主义之间:日本刑事审判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杨建军;论法律事实[D];山东大学;2006年

9 周成泓;论民事诉讼证人证言的调查[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孔晶;证据制度视角下的刑事错案预防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李楠;刑事诉讼中律师质证制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安阳;心理学在自由心证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4 林振林;阈下启动对供述决策影响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书聪;死刑案件证据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侯斌;美国刑事错案防治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晶;人性视野之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慧敏;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多元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黄果;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重新鉴定[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魏丹;论DNA鉴定的程序规范[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明亮;;司法绩效考评机制研究——以刑事警察为范例的分析[J];中国司法;2009年07期

2 万毅;师清正;;检察院绩效考核实证研究——以S市检察机关为样本的分析[J];东方法学;2009年01期

3 郭华;;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鉴定问题的透视与分析——13起错案涉及鉴定问题的展开[J];证据科学;2008年04期

4 李建明;死刑案件错误裁判问题研究——以杀人案件为视角的分析[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5 王亚新;;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中国法院的财政保障与法官激励[J];法学家;2010年04期

6 杨吉;;行为法学:何时返回“形而下”?——中国行为法学发展现状的遗憾[J];光华法学;2007年00期

7 郝唯茂;“无声语言”在讯问中的运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赵开年;;刑事司法控制:权力与行动——以检察司法控制为例[J];河北法学;2007年07期

9 陈闻高;侦讯行为与非言语交流[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10 向令涛;;审讯中的倾听[J];中国检察官;2007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在审查起诉阶段,对被捕的无辜者应如何处理?[J];人民检察;1997年09期

2 ;无辜者缘何当了10年抢劫犯?[J];法律与生活;2014年03期

3 草水;;视命如灰[J];当代工人;2013年19期

4 ;司法格言[J];山东审判;2009年01期

5 孙雅琳;;刑案无辜者虚假自白的原因分析[J];青春岁月;2012年18期

6 西亮;;扎向无辜者的尖刀[J];祝您健康;1997年06期

7 张满生;美式反恐战略给无辜者带来的道德伤害[J];伦理学研究;2005年03期

8 姜岩;;应对危机呼唤综合创新[J];科技潮;2012年04期

9 赵念国;他们将处决一位无辜者[J];检察风云;1996年07期

10 吴纪奎;;无辜者认罪的成因分析——基于美国司法实践的阐释[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律学者 游伟;无辜者缘何做出有罪自白[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华东政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游伟;无辜者缘何作出有罪“自白”[N];检察日报;2010年

3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建伟;无辜者怎样被错误定罪[N];人民法院报;2013年

4 顾晗;会否开启无辜者重获自由法律之门[N];法制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周斌 袁定波;宁漏不枉确保无辜者合法权益[N];法制日报;2013年

6 雅馨;别让不满恶性升级[N];中国民航报;2014年

7 杨涛;“真凶”为无辜者申冤 拷问司法洗冤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 通讯员 粤检宣;无辜者可获30万元以下赔偿[N];南方日报;2012年

9 王明强;为无辜者“正名”好事要办好[N];检察日报;2004年

10 记者 陆金宝;新疆公安机关公开向一无辜者道歉[N];工人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2043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043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e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