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天津市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3 14:46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早期预防矫正青少年犯罪、矫正不健康心理状况提供依据。方法以天津市少年管教所的378名青少年罪犯为研究组,抽取某普通中学410名14~18岁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比较。结果犯罪青少年SCL-90与常模比较,各因子中除躯体化与人际关系外其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得分高于常模组;研究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犯罪类型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家庭不完整组各因子中除恐怖、精神病性外,其他分值高于家庭完整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较明显,与家庭因素有一定的联系,但关联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Methods A total of 378 juvenile delinquents from Tianjin Juvenile Management Institut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410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14 to 18 years old in a general middle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by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L-90 among all factors except somat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0.05), and the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model group,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hostility, paranoid ideation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model group. The score of psych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crime typ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score of all factors in the incomplete famil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hole family group except terror and psychosi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is low, hostili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sis are obvious, which is related to family factors, but the degree of correlation needs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
【分类号】: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2 余毅震,胡虞志,王玉玲,尹玉娥;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年02期

3 魏书珍,衣明纪;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1997年11期

4 张素馨,杨育林,孔祥荣,曾晓立,赵佳芝,李晶;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晓滨;高原作业人群心理适应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3 于爱萍;李培培;张黎明;;合肥市托幼机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4 杨海;娄振山;;血液透析患者社会心理状况相关分析[J];安徽医药;2007年05期

5 宋岩松;;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方百盈;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安徽体育科技;1999年03期

7 陶英朴;对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8 翟长平;;伴危险行为精神疾病患者亲属的心理卫生状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乔文达,毕希名,唐明,王方,徐以琳;船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乔文达,王海青,王芳,杨团真,郭冰滢,毕希名;护士长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慧;;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童辉杰;;中国大陆二十年变迁:SCL-90及其常模[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强;王柏根;卢菁菁;;影响高一学生敌对倾向的个性特征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本亮;王虎;荣良群;鹿德智;;徐矿集团职工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汲源;贾海涛;侯振成;李继阳;李富和;赵祖安;;北京市某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A];2006年度全国第九次精神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毛国胜;;天津劳教青少年控制源与自尊的调查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顺梅;汪云;;大学生心理普查中的测验误差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堂龙;胡恒章;陈亚萍;劳建兰;吴红霞;;宁波公交汽车131例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周亮;道家认知疗法治疗焦虑性神经症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戴琨;基于选拔的中国航线飞行员人格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鹤鸣;立体定向毁损伏隔核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远期随访综合评价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粟胜勇;颈椎病颈痛与失眠相关性及针灸干预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巨奇;失眠症伤寒六经辨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金洵;慢性便秘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评估量表的研制和考评[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慧;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胡瑜;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它心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胜军;跳伞训练对跳伞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邓树嵩;中学生意外伤害发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和丽梅;在押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海燕;中医科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现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赵汗青;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朱艳丽;少教所学员人格类型与自尊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蒋萃;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晓玲,黄悦勤,顾伯美,张和增,杨淑长;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年04期

2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3 罗学荣,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李雪荣;儿童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志坚;;试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薛静;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探源[J];河北学刊;1998年05期

3 刘桂兰,韩国玲,阿怀红,张玉美,卓玛,潘忠鹏,周丽娣;犯罪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7期

4 刘勉;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心理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8年02期

5 刘汉云;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倪小宇;翁文龙;;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试探[J];青年研究;1985年10期

7 李刚;彭驾殟;;台湾少年犯罪何其多[J];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11期

8 张天龙;;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初步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9 张阳春;;青少年犯罪现状、原因与对策初探[J];福建法学;1998年04期

10 庄会宁;青少年,爱惜你们的花季[J];了望;1999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金树;;青少年犯罪个性特征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谭鹏;;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救助机制探讨[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3 汪安圣;来水木;;青少年犯罪动机的调查和分析[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潘松萍;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读[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

本文编号:2162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162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e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