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刑事合作机制探析
[Abstract]:The crimi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combating transnational crime is the need of bilater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bilateral consultation and legal cooperation that has been established is th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the fight against transnational crime. The extradition treaties that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have signed, such as no extradition in political crimes and non-extradition of nationals, lag behind the reality of bilateral cracking down on crime, and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the form of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needs to be increased. For countries that have not signed extradition treaties with China, because they cannot carry out extradition coope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they can only open up new ideas for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China-ASEAN criminal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transnational crime should develop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institutions, the unification of arrest warrants in the region, the strengthening of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D815.5;D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瑛;;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的防治对策[J];政法学刊;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雷;试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陈雷;国际反腐败法律机制中的资产追回制度[J];法学;2004年08期
3 张丽娟;;论外逃犯罪嫌疑人的引渡与我国的实践——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林亚刚,何荣功;论我国经济犯罪废止死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国际人权公约和废除死刑的实践为视角[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仲兴,陈毅坚;国际刑法中的“一事不二审”原则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彩霞;刑法空间效力论[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陈雷;反腐败国际公约视野下的我国刑法的现状与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5 安文录;公司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洪永红;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綦通;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D];吉林大学;2004年
2 古俊峰;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3 宋首武;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资产追回机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安学习;论政治犯不引渡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朱小翔;论国际刑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黄秋艳;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滕志鹰;国际毒品管制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孙海峰;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陈子军;国际刑法中的若干人权保护问题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饶培培;个人国际刑事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外交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杰,张贵洪;从“非典”峰会看形成中的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机制[J];东南亚纵横;2003年12期
2 张晶;;浅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J];理论界;2006年07期
3 方军祥;;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现状与意义[J];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怀高;;冷战后中美在东亚的制度均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2 董璐婷;李成桦;;浅议中国的国际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3 侯强龙;;从民主辩证法看中国民主[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范文彬;;奥巴马政府“巧实力”下的中美关系[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5 徐忠;张云菊;娄大韬;;地缘政治新变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6 李渤;李国伟;;中国多边外交研究现状与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冯涛;;继承与延续——奥巴马东盟新政评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8期
8 本刊编辑部;;移民中国 老外的“中国梦”[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9期
9 沈丁立;;发展新世纪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J];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02期
10 杨文静;;后拉丹时代美巴关系走向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雷;;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比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施雪华;邓集文;;当前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淑仁;;论中国与欧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5 李丹阳;;近20年中日行政改革的思考——以中央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制度三领域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戴昌桥;;中美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比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8 郑汕;刘利勤;;我国西南周边关系中民族宗教因素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10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春风;王岐山会见东盟国家领导人[N];广西日报;2008年
2 周坚;以友好城市推进区域合作走向深入[N];广西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安峥 张全;东盟防长扩大会机制迈出首步[N];解放日报;2010年
4 记者 王传军;菲参议长建议东盟国家与中国结盟[N];光明日报;2010年
5 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东盟推动地区合作的进程及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 翟];中国东盟:以合作求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本报驻印度尼西亚记者 张慧中 本报驻泰国记者 丁刚 暨佩娟;东盟尝试提升内部协调能力[N];人民日报;2011年
8 记者 蒋安全 张慧中;温家宝会见东盟秘书长素林[N];人民日报;2011年
9 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学部主任 张蕴岭;充分认识东盟的价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记者 黎攀;郭声琨在博鳌会见东盟秘书长素林[N];广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公龙;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5年
2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伟章;转轨期中国县级政府制度供给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金是用;安全与发展:二战以来中国—菲律宾关系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赵铁;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阮建平;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飞燕;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交往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宁氏辉煌;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陈益林;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寒梅;认同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秦立功;战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与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0年
6 袁术林;南海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D];暨南大学;2006年
7 祖蕾卡(Aleida Zuleica Furtado Correia);中国对东盟的经济和安全政策研究(1978-2010)[D];吉林大学;2010年
8 毛吉康;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谢俊才;从三角关系视角看中国—东盟—日本关系发展[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孙蕾蕾;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的软实力运用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21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21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