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流动人口的身份建构
[Abstract]:Taking the migrant population living in Shacun as the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fter they enter the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rea in the urban-rural areas, and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grant population (the foreign tenants)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local rental households) in the co-living space. Theref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mixed resid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ixing with local landlords,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Sha Village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ir daily interaction and their respective discourse systems. It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symbol transformation from "stranger" to "stranger".
【作者单位】: 上海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模式和社会控制对策研究”(批准号:06Aa SH00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时期中日城市社区公共性培育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和福冈为例”(批准号:2014ESH003)
【分类号】:D63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中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特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年10期
3 狄雷;刘能;;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过程的社会学考察——一个城市空间转型的个案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彭远春;;论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服务员的调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5 郭星华;李飞;;漂泊与寻根:农民工社会认同的二重性[J];人口研究;2009年06期
6 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5期
7 张广利;张瑞华;;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研究的范式转换——从“制度建构”范式到“文化场域实践”范式[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8 赵晔琴;;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J];社会;2007年06期
9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10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理论研究——兼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条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范丽娟;;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城市创业——以电视剧《都市外乡人》女主角为个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4 郭根山;刘玉萍;;提高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5 刘乃峰;;浅析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第二代”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6 翟玉建;贾俊民;;关于农民工名称的冷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7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沈新坤;张必春;;农民工“返乡潮”背景下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9 张荣现;李占立;;新生代农民工的蚁族困境及法律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10 马春丽;肖世忱;;重庆市“棒棒”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魏红珊;;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的小说为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苏振芳;林俊荣;;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晓茹;;第二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分析——基于贵阳市南明区的调查[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杜书云;张广宇;;农民工代际差异比较分析及启示建议[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8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9 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私营企业中的技术工人群体——一种农民工研究视角的转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现成;广州居民对亚运举办民生举措的知觉和满意度及其对凝聚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柱;农民工社会福利服务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2239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23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