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下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治理
[Abstract]: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hinese society is in the high risk stage, the system defect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the weakening of the social control mechanism and the structural breakag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group events of migrant workers. As the extrem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a, violent group events have evolved gradually. Based on the general social discontent, collective hostility and specific conflicts of interest, violent mass incidents present the "iceberg" structure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politicization of economic issues, non-organization, antagonism and violence, and more destructive and constructiv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duc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warning index system,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factors of economy and legal system.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ocial contradiction resoluti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ystem and countermeasures, which have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预警防范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YJAZH108) 江苏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农村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项目号:09JD039)
【分类号】:D6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士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4 张海波;童星;;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10年02期
5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7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8 郑风田;刘杰;;从群体性意见到群体性事件:一个观念的澄清——基于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河北威县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05期
9 肖文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6期
10 王旭辉;;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概念、分析要素与价值立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龙;;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社会中间阶层对维护稳定的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5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朱士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常艳;;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及其发展[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深圳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葛明;黎军;;深圳市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报告[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2[C];2008年
6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倩;农村低保对象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尚欢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代价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郑文如;俄罗斯政党政治改革的进程及其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2 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3 黄治东;;从利益视角认识和应对群体性事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1期
4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5 杨敏;;拷问官员问责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6期
6 王晓君;;差异性社会中群体事件的认识与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7 王礼鑫;;群体性事件:碎裂与建构——来自集体行动理论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9期
8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9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宋林飞;观念、角色、社会结构的三重转换[J];江海学刊;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2 董瑞丰;;预警群体性事件[J];w,
本文编号:2302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0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