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惩罚与放纵——警察武力与犯罪暴力的当代媒体表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2-16 12:07
【摘要】:和平年代警察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警察武力对犯罪暴力的惩罚效应,是文明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警察武力必须从力量上决胜于犯罪暴力,在精神上具有令人仰望的高贵,并借助媒体将这种力量和内心精华经常公之于众,才能够带来警察武力作为特殊活动的公共功利,得到公共舆论和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因为现实的诸多利益诉求和传统伦理困惑,警察武力和犯罪暴力问题一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紧张状况。警察武力惩罚犯罪暴力的媒体景观应当以当代媒体话语为平台,提供民众和警察均作为普通人物进行自由交流的公共空间,携手追求共同的宗旨:即最大限度地防止武力专属权力的破坏力,同时在与犯罪暴力的极端对抗中决不滞后地彰显法律的完善和人性的光辉,维护社会终极正义,给人们的心灵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园。
[Abstract]:In peacetime, the police represent the image of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unitive effect of police force on criminal violence is a focus of civil society. Police force must be superior to criminal violence in strength and noble in spirit, and can bring police force to the public as a public utility for special activities only when the strength and inner essence of the police force are often made known to the public with the aid of the media. Get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Because of the reality of many interests and traditional ethical confusion, police force and criminal violence has always been a kind of unspeakable tension. The media landscape of the police punishing criminal violence by for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media discourse and provide a public space in which the public and the police can communicate freely as ordinary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to pursue the common purpose: to prevent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the exclusive power of force to the maximum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extreme confrontation with criminal violence, the perfection of the law and the brilliance of human nature will never be shown behind, and the ultimate justice of society will be safeguarded. To give people's hearts a healthy and warm home.
【作者单位】: 四川警察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安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暴力美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B06064)研究成果
【分类号】:D6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轩;下个世纪还会打世界大战吗[J];21世纪;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辉;;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程的当今思考——兼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困境的缘由所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魏娜;;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大学语文教改之路[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葛娟;;大学语文课程走向何处——对大学语文课程本质观的探讨[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黄向苗;;以学术交流活动为载体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阳卓军;;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6 梁斐;高校人文教育的不足及未来走向[J];改革与战略;2004年12期

7 刘喜广;赵国玺;;谈大学语文教材的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龙志鹤;;论文学之于秘书的价值[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肖太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挑战与回应策略析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0 冯国晨;;大学语文定位之后[J];教书育人;2007年3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南开大学;2010年

2 石文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玉光;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论萧红对鲁迅小说传统的师承与创新[D];延边大学;2004年

2 梁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琪;五本“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4 黄东斌;提高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子丹;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思想的突出体现[J];政法论坛;1997年02期

2 康树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J];法学杂志;1997年04期

3 韩轶;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J];检察实践;2002年06期

4 韩轶;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乐国安,李安;惩罚犯罪与保障无辜的信号检测论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原立荣;;刑事诉讼法目的之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原立荣;;人权核心论辩析——以刑事诉讼法目的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8 张曼;;浅谈刑事诉讼目的[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9 夏吉先;段祺华;;犯罪综合结构论试探[J];现代法学;1983年04期

10 唐冰;试论刑事诉讼目的[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的关系在司法运行中的理论探讨——建三江农垦公安局胜利公安分局[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2 于世忠;房绪兴;;刑事法治论域中的刑法目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狄小华;;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4 井翠翠;;抢劫抢夺型犯罪的流动性观察与反思[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朱沅沅;崔欣;;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关景明;卢汐;;论述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8 狄小华;;试论犯罪的恢复性矫正[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梁津晃;;从董必武的宪政思想看当代中国刑事司法人员的司法理念[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10 王笑严;;论非监禁刑——刑罚发展的历史趋势[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闻哲;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朱立恒;浅析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念[N];光明日报;2008年

3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昌;刑法的机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N];检察日报;2009年

4 毛东刚;关于公诉行为可诉性制度的探讨[N];人民代表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吴兢;案件年增2.75% 刑事司法面临挑战[N];人民日报;2008年

6 常检轩 朱秋卫 顾生庚;反贪工作要走精品化办案之路[N];常州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恒忠 谢庆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 张中 毛立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N];法制日报;2004年

8 宫兆洲 张增全;长白法院开展“联百企、访万户”活动[N];长白山日报;2009年

9 记者 拉毛措;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和谐建设[N];祁连山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 林琳;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是法治进步[N];工人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杜宝庆;刑事审判价值论[D];重庆大学;2008年

3 马方;任意侦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4 郑好;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屈新;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张步文;侦查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尹茂国;冲突与平衡: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磊;逮捕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2 袁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我国反腐败刑事法制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9年

3 刘耿亚;论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5年

4 宋君喜;刑罚目的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张建英;法治语境下的刑事搜查理由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李同辉;中间时法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冷必元;刑法的权力运作引论[D];湘潭大学;2007年

8 江浪;自诉制度主要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孙桂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刘鸣禹;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关怀[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4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424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