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基于Oaxaca-Blinder模型的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labor force areas in the labor market of Beijing are divided into Beijing and overse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Using the sample survey data of the research group, the Oaxaca-Blinder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other residents' registered labor force. Reveals the Beijing labor marke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iscrimin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istent labor productivity (age, education, work experience, etc.), migrant workers are treated differently in terms of wages, income and benefits, not only at absolute levels. There are also unfair wage 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s of full sample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only 65.4% of the wage gap between Beijing and other residents can be explained by individual identity differences, while the remaining 34.6% are caused by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hat i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discrimination. These results contribute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oreign workers in Beijing's labour market and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纪委;
【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京津冀现代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14JDJGC0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涵盖误差的我国周期性普查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71301033)
【分类号】:D631.42;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燕玲;;论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国家担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邢春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8年05期
3 章元;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7期
4 章莉;李实;William A.Darity Jr.;Rhonda Vonshay Sharpe;;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J];管理世界;2014年11期
5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6 王美艳;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凌云;;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缺失的法律规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丁大晴;;农民平等就业权在《就业促进法》中的缺陷与完善[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3 冯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4 宁薛平;文启湘;;金融中介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海涛;;诊治就业市场中的“暗伤”——论就业隐性歧视的理性边界及其法律规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卿树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0期
7 黄乾;;两种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的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6期
8 王小龙;兰永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冲击及财政政策含义[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9 邓伟;向东进;;转型时期的国有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9期
10 徐玉龙;王志彬;郭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武;郑建清;;我国不同部门间的工资传递效应—基于省际面板VAR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石莹;;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进展及述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曹星;;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和求职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强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建宝;段景辉;;中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分位数回归解析:1988~2005[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郭金兴;;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4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波;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孙立阳;基于态度理论的企业特征、企业声誉与企业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荣岩;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宪印;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收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孟宪文;诸城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郭亦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实施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章志图;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松松;户籍制度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与化解[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雷亚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谢居杖;我国农民工就业不平等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晓晨;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钢;董敏杰;金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对立的吗?——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9期
2 王迎春 ,吉利久;SOC设计过程的质量保证[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Z1期
3 王美艳;蔡f ;;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4 张米尔;田丹;;从引进到集成:技术能力成长路径转变研究——“天花板”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5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8期
6 朱瑞博;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IC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7 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基于大陆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4期
8 文Z,
本文编号:2460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46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