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rime rate of minors in our country is high,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stability and unity of our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ocial control theory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tool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of crime, whi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prevent and curb juvenile delinquency.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a path for the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ity of China's transitiona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ntative ideas on how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作者单位】: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
【分类号】:C91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钟书,翁里;论城市拆迁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陈福胜;法治人性基础的三个视域[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3 李长健;李伟;;和谐语境下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4 刘艳红;刑法类型化概念与法治国原则之哲理——兼论开放的构成要件之存在根据[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5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6 彭波;李丽娜;;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刘苏;;体育仲裁的目标价值取向探析——对我国体育仲裁立法的原则指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关玫;司法公信力的结构性要素[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张光君,李永升;死刑权的法哲学反思(下)——真理与歪理[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10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刘丹;利益相关者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刘东亮;行政诉讼目的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王俊梅;我国职务犯罪及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廉峰;论法的社会本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宋青霞;论法律价值理念及其塑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8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丁丽丽;论国际私法上的“选购法院”[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张晓萍;国家—社会视域下的权利—权力与权利—义务[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攀锋;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极性心理和行为演变[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王攀锋;武伯欣;;青少年犯罪的极性心理和行为演变机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黄丽勤;;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邓花云;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袁华;中学校园暴力犯罪预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白玉林;社会控制弱化与未成年人犯罪[D];复旦大学;2010年
4 傅小丹;公安警察行政即时强制措施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蒋徐农;城市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4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47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