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术语之起源及含义流变
[Abstract]: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is the basis of a certain subject discours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disciplin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words. The pre-trial procedure originated in Europe, but the term "pre-trial" was formed in Japan and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its symbolic form has been used up to now, the meaning of terminology has changed many times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al nature, political power, legal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pre-trial terms reflec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oncept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on the basis of modern commodity economic civi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pre-trial system and the strong inertia of the deep-rooted thought of power concentr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judici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分类号】:D9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健;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J];法学;2002年04期
2 于树斌;对清末至民国刑事诉讼中预审制度的建立与废止的考证[J];公安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3 俞江;清末民法学的输入与传播[J];法学研究;2000年06期
4 何勤华;中国古代法学的死亡与再生——关于中国法学近代化的一点思考[J];法学研究;1998年02期
5 古立峰,周洪波;职权主义的限度: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模式认识论反思[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4期
6 冯天瑜,邓新华;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杜万松;;中国民事诉讼依“法”裁判辨正——从档案统计的视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李相森;;包公断案中的个性因素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孙显元;;大学文化的载体和构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刘少军;论刑事程序对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万毅;;侦查讯问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尚荣;;民族文化视域中的科技伦理[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5 贾莉;;博弈、试错与规制——赵作海国家赔偿案的司法启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钟文典;;近代龙州四题[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袁冰;;当前地方立法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8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斌;;盐业契约中的习惯法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海娇;我国刑事诉讼见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胡伟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J];读书;2001年08期
3 谢海生,彭三军;我国刑事司法功能之检讨及其重构——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视角[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4期
4 强世功;法制的观念与国家治理的转型——中国的刑事实践(1976—1982年)[J];战略与管理;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莹;李娜;;捕后诉前案件监督机制的构建[J];人民检察;2011年01期
2 韩振江;江玲;;取保候审及适用对象[J];乡村科技;2010年05期
3 张宇飞;;论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价值与刑事被追诉者权利的保护[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4 夏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犯罪事实”的解析——一个程序法与实体法之间的问题[J];人民检察;2011年03期
5 洪浩;;刑事案件财产执行制度改革确有必要[J];中国审判;2011年05期
6 王莉;;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J];学理论;2011年17期
7 任琰;谭恩惠;;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托马斯·魏根特;冯俊伟;;刑事诉讼关涉真实吗?——一个德国的视角[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7期
9 ;“短板”接棒者的态度[J];法律与生活;2011年18期
10 蔡科臣;赵小凤;;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徐光岩;;关于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检察机关职权修改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张金阳;;论公诉人在刑事诉讼法庭上如何正确处理与律师、法官的法律关系[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1999年
6 桂万先;;近代中国审检关系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马楠;;公诉案件简易程序法律制度改革与适用机制完善——以社会矛盾化解为视角[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刘计划;;刑事抗诉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9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10 刘益民;王家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侦察与伪装对策分析[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萍;刑事诉讼法第三条有待完善[N];检察日报;200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袁定波;刑诉法修改应引入预审制度[N];法制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连印;张启楣覃日飞吕忠梅等代表提出修改刑事诉讼法[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李国民;刑事诉讼法:“小改”“大改”渐趋成熟[N];检察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关仕新;刑事诉讼法如何修改:务实渐成共识[N];检察日报;2010年
6 游伟;刑事诉讼法需要一次全面修订[N];法制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刘晓林 李有军;刑事诉讼法再次“大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许身健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修订刑事诉讼法回应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早报评论员 沈彬;《刑事诉讼法》修订:中国人权保护的三级跳[N];东方早报;2011年
10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 陈惊天 杨锦炎;进一步推进刑事诉讼法的理性修改进程[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潘金贵;刑事预审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3 谢小剑;公诉权制约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王桂萍;定罪总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蒋石平;侦查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7 王戬;规范与当为:宪法与刑事诉讼的良性互动[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旭;我国预审制度的沿革与完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菅晶;刑事预审制度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赵雯;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赖佳;法国预审制度探析[D];四川大学;2007年
5 阮媛;刑事预审制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6 熊涛;论我国刑事司法预审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文英;刑事诉讼庭前审查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8 刘世铎;中国预审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朱兵;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姜恒叶;两类起诉阶段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及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1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51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