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发布时间:2019-11-09 13:56
【摘要】: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表明了大学生犯罪问题的日趋严重,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持续的关注与思考。研究大学生犯罪的根本目的是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而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以及引发这些犯罪原因的分析,找出大学生犯罪的规律性,正是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和矫治大学生犯罪对策的前提和途径。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大学生犯罪的概述。主要包括:一、大学生犯罪的含义。即指在校大学生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触犯我国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及其研究意义。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犯罪从涉及的犯罪类型来看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网络犯罪较为常见。研究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的意义在于:理论研究方面,有助于大学生犯罪行为原因研究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从而发现大学生犯罪现象存在与发展的规律;预防犯罪方面,把握大学生犯罪的趋势,动态地制定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三、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总体特征。即犯罪具有突发性、犯罪主体范围广泛和犯罪手段智能化。四、大学生犯罪的预防策略。大学生犯罪预防的重点在于以教育、保护为主的事前预防;在预防方法和措施上体现其独特性。 第二部分在简述财产犯罪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相关问题。首先,概括了大学生财产犯罪相对稳定和不断变化的两个特征,即盗窃犯罪数量一直居首位和犯罪时间的规律性是相对稳定的,而犯罪动机的多样和女大学生犯罪手段涉性的增多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其次,分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侥幸和冒险的心理、家庭的贫富差距、犯罪机遇的诱发等引发大学生财产犯罪的主要原因。最后,探讨包括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相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健全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财产犯罪的具体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论述大学生暴力犯罪。第一,简述暴力犯罪。第二,分析大学生暴力犯罪除具有一般暴力犯罪的特征外,还具有犯罪对象熟人化、犯罪动机较为单一、激情犯罪占有很大比例、以及师生矛盾引发的暴力犯罪增加等显著特征。第三,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引发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重要的主客观因素,即对是非的辨识力不足与外界的不良影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与教育纠正不及时、自我调控能力差与暴力行为的情境因素。第四,针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提出预防措施。1、减少大众传媒对暴力的过分渲染。首先,全面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强化大众传媒从业者的自律意识、提高职业素质。2、从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氛围和家长责任角度探讨优化家庭教育与预防功能。3、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普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援助,加强道德素质的培养。4、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和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的优势及时化解大学生与他人的矛盾和纠纷。 第四部分是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分析和论述。在对网络犯罪的概念简述的前提下,概览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现状,归纳了大学生网络犯罪常见的主要类型,即危害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运行安全的行为、利用网络侵犯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权利的行为、网络涉黄犯罪和扰乱社会秩序,利用网络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等行为。在结合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点与动向:(1)犯罪客体多样化;(2)犯罪主体突破专业局限;(3)利用网络侵犯公私财产和人身权利案件增多;(4)网络涉黄犯罪持续多发。基于大学生智能、技能和网络犯罪的特殊性,概括出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评定的错位、好奇心和表现欲的驱使、网络犯罪的低成本和低风险的促发、网络技术缺陷的“助力”。最后,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了心理防范、管理防控和技术防御三个方面的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预防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17;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胡江;;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李锡海;;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继红;孙新建;陈莹;;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5 胡俊青;沈雄杰;;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6 张红薇;;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伦理审视[J];南都学坛;2008年03期

7 严明;青年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贵州大学法律系 肖艳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58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558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