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意志与因果决定论的修正——犯罪原因兼容论的提出
【图文】:
会环境、个体环境以及自身素质与犯罪行为之间并无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仅仅具有一种亲和关系,行动者最终选择犯罪乃由于行动者的理性行动所致(图1)。图1:自由意志论犯罪原因理论框架图示自由意志犯罪原因理论的主要立论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的最终决策乃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而非本能的欲望或先天的需求。原罪的故事把人展示为生来就为一种有自由选择能力的生物。人类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违反了上帝的意志,犯下了原罪。上帝同时通过让人自己决定,承认或违反禁令,给了他自由的礼物。不管一个人行善,还是行恶,均源于先天的需求或利益的考量;然而,无论合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的最终实施,亦无法逃离行为人的自由选择。行为人之所以实施犯罪行为,是由于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换言之,在直观上,虽然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外在诱因与内在驱力的影响
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以少年犯罪为例,对个人之所以犯罪的个体环境决定作用作如下图示(图2)。图2:个人环境决定论犯罪原因理论构架图示社会环境决定论,更多的是从结构—功能的视角来探求社会变迁的原动力的,以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与历史因素所决定的生活世界,以及由政治经济因素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世界为界面来发现犯罪现象的原因。格尔茨指出,人是生活在由其自己编辑的文化之网的动物。6同辈伙伴互动所给出的意义,,曾经生活在世的先辈所给出的意义,将要生活在世上的人所给出的意义以及整个人类所给出的意义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每一个体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深层结构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结构。正是由于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同一文化结构下,我们常常会对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作出习惯性的回应,而很少批判地提问我们为什么共同信守这一习惯。社会中的各系统通过交换彼此间进行协调,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环境决定论看来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马启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三次文化变革[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8 董玉庭;董进宇;;刑事自由裁量权负效应及其克服[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9 陈正云;波斯纳的刑法经济分析理论述评[J];比较法研究;1996年04期
10 刘艳红;刑法类型化概念与法治国原则之哲理——兼论开放的构成要件之存在根据[J];比较法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友琴;;老年参与的理论与实践[A];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积极老龄化”中文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2 王健;;明清江南士绅的祠祀观念:以苏松为中心的考察[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3 濮岚澜;;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许兰亭;刑事一审程序实务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前军;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2 曹丽华;从死刑的历史沿革论中国死刑的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月楚;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秦小兵;论受贿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俊梅;我国职务犯罪及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杨虹;浅议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宋春波;挪用公款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杨高峰;亲告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9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10 黄广进;单位刑事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斐;;文化冲突与犯罪[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2 陈洁;庄小茜;;从社会学中透视犯罪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3 汪陆平;;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4 李锡海;张亚奇;;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齐一雪;;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特点及成因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毛纪华;夏凉;;涉农职务犯罪预防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奉化市检察机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为切入[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杨兴培;;论筑建以揭示原因、预防为主的刑事犯罪法学——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整体相互联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7期
8 张翔;;浅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9 王志强;;试析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组构论[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吕连萍;;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三;;“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学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徐乃龙;;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治理的反思[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熊沁;;关于“80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彦杰;;对当前青少年罪犯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方波;;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6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谭志君;;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斌;董春玲;;我国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立国;;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心理初探[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君 王爱莉;“讨债公司”犯罪原因有五[N];检察日报;2010年
2 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孙晓花;经济犯罪原因及对策[N];山西科技报;2010年
3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 肖志勇 刘洪宇;法官释法(45)“强出头”成未成年人犯罪重要原因[N];工人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曾祥生 通讯员 王淑玲;宁波江北:湾头半岛开发防患于未然[N];检察日报;2009年
5 本报实习生 魏婧;问题少年:家庭救赎与社会再造[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张赣平(作者单位:韶关市浈江区人民检察院);试析中学生犯罪原因及对策[N];韶关日报;2006年
7 赵兴武邋本报通讯员 余刚 王俊 杜慧;为了祖国的明天[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武圣乾邋陈洪龙;探索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有的放矢搞好法制教育[N];郑州日报;2007年
9 王元;浅析当前“村官”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 陈彦;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N];中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越轨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薛风雷;毒品犯罪侦控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犯罪原因的再认识[D];吉林大学;2012年
2 欧阳梅;白领女性犯罪的法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谢叶强;论网络犯罪及其刑法防控[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学建;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宋青;环境犯罪原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锐填;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兰州大学;2009年
7 宛霞;犯罪人被害化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8 孙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王冠亚;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9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57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