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态移民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2 15:31
【摘要】:为继续促进天祝藏族自治县生态移民工程的高效实施,有必要检验已实施生态移民的效果是否良好,分析影响其良好实施的因素。首先对已迁出生态脆弱区的移民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结果表明:生态移民政策对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生活改善等有明显提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未迁出生态脆弱区移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移民年龄、政策性收入比重、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的距离对其影响较大。
【图文】:

结构图,家庭支出


要依靠移民之前的积蓄和政府补贴来维持。访谈中还了解到,移民前后拥有不同牲畜量的农牧户收入变化也不同,移民前饲养了大量牲畜的牧户家庭虽然放牧较辛苦,但每年收入可达4—5万元,而移民后由于牲畜无法安置只能将其贱卖,之后的生活只能靠打零工维持,每年的收入远不及移民前,收入水平大大降低。另外一些少畜户或无畜户因缺少牛羊,生活较困苦,每年需依靠国家的救济生活,移民后他们得到了政府的部分移民补贴,家庭收入基本维持不变。②支出结构变化情况。统计问卷发现,移民前后支出结构变化较大(图1、图2)。本文对移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移民前,移民的衣食住行全部依赖于牛羊,如燃料(牛粪)、酥油、牛奶、肉都来自牛羊,穿的藏袍来自牛羊皮,住的毡房来自牛羊毛[11];移民后,农户出售了大部分牲畜,衣食需要另外花钱购买,居住的砖瓦房也需要另外花钱修建,因此衣食和居住的支出增大,而购买牲畜的支出减校图1移民前家庭支出结构图2移民后家庭支出结构移民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56.7%的移民认为移民后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图3),用水、用电、交通、通信、取暖、饮食等更加方便,但仍然有部分移民认为移民后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究其原因,由于各移民新村修建时间不同,建设时间较早的移民村各种生活基础设施已基本得到修建,而建设时间较短的移民村大部分设施因未及时建设,停水、停电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分村镇新建的移民安置房质量较差,刚住进不久就已出现透风、漏雨等现象,且房屋面积较小,一般家庭只有两间房子,对于一家三代的家庭而言日常生活极其不便。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由于部分移

结构图,移民生活,家庭支出,条件改善


之前的积蓄和政府补贴来维持。访谈中还了解到,移民前后拥有不同牲畜量的农牧户收入变化也不同,移民前饲养了大量牲畜的牧户家庭虽然放牧较辛苦,但每年收入可达4—5万元,而移民后由于牲畜无法安置只能将其贱卖,之后的生活只能靠打零工维持,每年的收入远不及移民前,收入水平大大降低。另外一些少畜户或无畜户因缺少牛羊,生活较困苦,每年需依靠国家的救济生活,移民后他们得到了政府的部分移民补贴,,家庭收入基本维持不变。②支出结构变化情况。统计问卷发现,移民前后支出结构变化较大(图1、图2)。本文对移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移民前,移民的衣食住行全部依赖于牛羊,如燃料(牛粪)、酥油、牛奶、肉都来自牛羊,穿的藏袍来自牛羊皮,住的毡房来自牛羊毛[11];移民后,农户出售了大部分牲畜,衣食需要另外花钱购买,居住的砖瓦房也需要另外花钱修建,因此衣食和居住的支出增大,而购买牲畜的支出减校图1移民前家庭支出结构图2移民后家庭支出结构移民生活条件改善情况: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56.7%的移民认为移民后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图3),用水、用电、交通、通信、取暖、饮食等更加方便,但仍然有部分移民认为移民后生活条件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究其原因,由于各移民新村修建时间不同,建设时间较早的移民村各种生活基础设施已基本得到修建,而建设时间较短的移民村大部分设施因未及时建设,停水、停电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部分村镇新建的移民安置房质量较差,刚住进不久就已出现透风、漏雨等现象,且房屋面积较小,一般家庭只有两间房子,对于一家三代的家庭而言日常生活极其不便。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由于部分移民的户口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敏,艾南山,姚建,罗文锋;西南生态脆弱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3 尹建锋;仇高喜;;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J];神州;2013年30期

4 侯东民;;关于解决西部贫困及生态问题的建议[J];环境保护;2006年08期

5 乔波;严贤春;;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6 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7 李芹;;生态脆弱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06期

8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宋崇真;周玉华;;生态脆弱区保护立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许德林,徐俊;生态脆弱区春季风沙成因及防治——以黑龙江西南部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延军平;;论生态义务[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3 周小珊;刘宁薇;杨森;;辽西生态脆弱区下垫面变化对夏季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5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狄国忠;;生态移民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的科学之道[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8 董锁成;刘桂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嘉琳;三部委严禁重点生态功能区违规开发[N];经济参考报;2013年

2 记者 王薇薇 通讯员 薛德友;内蒙古生态气象亮点频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牛海;从“生态立省”到“生态强省”[N];安徽经济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杨毅;甘肃团建议国家给予生态补偿[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陈泳;生态屏障行动:呼唤绿色陇原[N];甘肃日报;2013年

6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何海狮;强化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秩序[N];广西日报;2013年

7 王伟;南宁投资300亿打造“生态市”[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记者 吴宏林;宁夏模式破解全国生态脆弱区林改难题[N];华兴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武宏斌;构筑环首都生态屏障确保北京生态安全[N];西部时报;2012年

10 记者 景慎好;力争到2020年使吕梁山地区生态全面改善[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宗潭;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飞;基于生态系统功能多重属性的森林生态服务提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兰岚;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空间格局及其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杨锦滔;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申楠楠;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甘肃省生态脆弱区发展优化调控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5 石晓丽;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亮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淑娟;浙江省低丘红壤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变化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8 王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生态和谐青海的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王宝钧;基于生态联系的京张区域整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乌日套吐格;内蒙古生态移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1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581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