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微观社会学视角下的暴力犯罪成因解析

发布时间:2020-03-29 01:58
【摘要】:当今社会,恶性暴力犯罪时有发生。暴力犯罪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追本溯源,解析暴力犯罪的生成原因。美国犯罪学家艾兹恩称:“我们确信,犯罪和控制犯罪主要是社会问题。”笔者肯定社会学理论对解决暴力犯罪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微观社会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视角,解析暴力犯罪的具体成因。接下来,笔者将对本文的行文结构做简要介绍。引言部分,笔者主要围绕研究对象、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拟创新点和不足三大方面展开论述。本文以微观社会学为视角分析暴力犯罪的成因。微观社会学关注的是互动以及情境结构及其动力学,因而本文不从具体犯罪出发,而是将暴力犯罪微观互动情境作为出发点。在研究对象中,笔者对暴力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主张暴力犯罪的核心要义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采取了暴力手段或实行了暴力行为。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部分,笔者介绍了暴力犯罪现状,分析了以微观社会学为研究视角解析暴力犯罪成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引言的最后,笔者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本文选取的视角较为新颖,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全面透彻的分析各类暴力犯罪情境。本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视角的解读。对研究视角的解读主要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方面是微观社会学中的互动仪式。微观社会学强调的是对微观情境的研究,即借由个体而形成的社会网络。这其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是研究的关键。互动仪式是微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运用的暴力理论是从互动仪式相关理论发展而来的。柯林斯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主张借由高度关注和情感连带形成的群体团结和群体身份符号,以及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作用机制的核心。第二方面,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关于暴力的微观社会学理论。主张只有暴力的情境,没有暴力的个体。柯林斯对暴力理论的论述是紧紧围绕冲突性紧张展开的。冲突性紧张指的是在冲突情境下,参与者会产生紧张甚至是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会限制参与者的行动。只有克服冲突性紧张,行为人才能成功实施暴力行为。有两种途径可以克服冲突性紧张。一种是攻击弱者,另一种是转移注意力焦点。这两种途径中又包含若干种方式。第三方面笔者分析了微观社会学理论和暴力犯罪成因的连接点。微观社会学研究多种类型的暴力,暴力犯罪中的暴力仅是其研究的类型之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暴力,暴力犯罪中暴力的限度通常很难控制。这一特性决定了暴力犯罪的成因仅限于克服冲突性紧张、攻击弱者以及恐慌进攻。第二部分,笔者介绍了影响暴力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即冲突性紧张。处在冲突情境中的行为人会产生紧张甚至是恐惧的情绪。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不在于人们畏惧冲突带来的伤害,而是畏惧冲突本身所带来的现实压力。正是因为冲突性紧张的存在,行为人行动受到限制,很难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暴力行为。冲突性紧张是实施暴力犯罪的障碍。观察大量资料后会发现,真实的暴力和人们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事实上,多数冲突都是虚张声势的,很少会升级为暴力犯罪。现实生活中,暴力犯罪是不易发生的。冲突性紧张普遍的存在于暴力犯罪中,只有克服冲突性紧张,行为人才能成功的实施暴力犯罪。克服冲突性紧张是暴力犯罪的第一个成因。第三部分,笔者介绍了暴力犯罪的第二个成因,即攻击弱者。此处的弱者指的不是力量上的强弱,更多的指情境上的弱者。即放弃情绪能量,失去对情境支配权的一类人。行为人通过攻击弱者,绕开冲突性紧张。攻击弱者型暴力犯罪中存在这样一种情绪能量转换关系:受害人放弃对情境的控制,加害人取得对情境的支配权;同时加害人不断榨取受害人的软弱,将受害人的情绪能量据为己有,利用受害人的情绪能量进行自我强化。正是由于这种情绪能量转换的存在,最终促成了攻击弱者型的暴力犯罪。笔者分别以家庭暴力犯罪和抢劫罪为例,分析熟人之间和陌生人之间的攻击弱者。发生在熟人之间的攻击弱者通常是一种长期培养起来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更为日常的反复暴力行为。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受害人主动扮演起弱者的角色,这进一步助长了加害行为。双方沉浸在彼此的情绪韵律中,这类似于下文要提到的恐慌进攻的后半段。陌生人之间自然不存在长期的互动关系,因而发生在陌生人间的攻击弱者更注重对时机的把握。加害人更倾向于寻找单个人作为其犯罪目标。加害人善于将被害人推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汲取其情绪能量。第四部分,笔者介绍了暴力犯罪的第三个成因,即恐慌进攻。恐慌进攻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冲突性紧张,另一个是攻击弱者。恐慌进攻包含如下过程:首先是冲突性紧张的大量堆积;其次是弱者的出现,打破原有平衡状态;最后是冲突性紧张的释放。当冲突中堆积了大量的紧张感之后,行为人需要为这些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弱者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大量堆积的紧张感可能会转换为恐慌进攻。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行为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节奏里,行为处于失控的状态,极易实施过度的暴力行为,造成严重杀伤。恐慌进攻带来的往往是远超必要限度的暴力。笔者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恐慌进攻引发的暴力犯罪。结语部分,笔者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几点微观层面的建议。笔者希望能找到一些有效的方法降低暴力犯罪的程度,用更温和的暴力仪式取代严重暴力犯罪。笔者以上论述仅是为暴力犯罪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期望为建立有效的暴力犯罪预防机制尽绵薄之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宁;;微观社会学视角下的腐败现象研究[J];商;2014年25期

2 Γ.С.安机平娜;葛峰;;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5年09期

3 卢朝峰;美国的微观社会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01期

4 纳日碧力戈;;形神与艺术[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兰德尔·柯林斯;;《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J];中国慈善家;2016年07期

6 刘英团;;“没有暴力的个体,只有暴力的情景”[J];南风窗;2016年17期

7 张柠;;农民的姿态、表情和声音[J];花城;2005年03期

8 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9 张艺声;人文学:报告文学的精髓[J];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10 纳日碧力戈;;“体物”之人类学观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慧洁;驱除社会幻象的利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赵青新;好人为何变成了魔鬼?[N];四川政协报;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裴建华;微观社会学视角下的暴力犯罪成因解析[D];吉林大学;2018年

2 高萌蔓;微观社会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阳;凌驾于女性身体之上的美[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5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605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