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群体性事件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
本文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数量更是不断的增加。在党的十八大上,生态文明被放到了新的高度和层面上,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都在探讨如何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好坏,不仅关系着我国公共安全的形势,还关系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稳定。本文选取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度的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近期发生的一些环境群体性事件,同时结合风险沟通理论、社会行动理论、邻避冲突等理论,运用案例推理和演绎归纳法,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着信息源识别与价值选择的互动、信息强化与突生规范的交互、放大站与公共认知的激活、污名化与社会行为选择的碰撞四种互动逻辑,并以此建立了环境群体性事件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建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分析框架,选择发生周期比较相近的三起环境群体性事件:启东事件、什邡事件、昆明事件,并结合这三起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边界激活——风险源头识别、极化——信息强化与风险放大、临界——不信任与污名化、集体行动——焦点事件及风险波及效应的演化途径,验证所建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互动逻辑分析框架。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反思我国在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经验和不足,运用现代治理思维和方法,对我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进行思考。最后,积极探索适宜我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提出我国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加强源头风险的预防、扩大风险信息的沟通、重建公共信任的基础、提升风险应对的能力四大类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 互动逻辑 演变 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4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一、研究背景9-11
- 二、研究意义11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1-18
- 一、国外相关论题研究回顾11-15
- 二、国内相关论题研究回顾15-18
- 三、文献述评18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18-19
- 一、信息放大18-19
- 二、社会响应19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9-22
- 一、研究方法19-20
- 二、研究框架20-22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22-24
- 一、创新点22-23
- 二、不足23-24
- 第二章 信息放大和社会响应的理论基础24-29
- 第一节 风险沟通理论24-25
- 第二节 社会行动理论25-27
-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理论25-26
- 二、社会冲突与社会组织理论26
- 三、集体行动理论26-27
- 第三节 邻避冲突理论27-29
- 第三章 信息放大与社会响应的互动机理29-37
- 第一节 信息源识别与价值选择的互动30-31
- 第二节 信息强化与突生规范的交互31-32
- 第三节 放大站与公众认知的激活32-34
- 第四节 污名化与社会行为选择的碰撞34-37
- 第四章 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演变路径37-49
- 第一节 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案例37-39
- 一、什邡事件(2012年7月 2 日)37-38
- 二、启东事件(2012年7月 28日)38
- 三、昆明事件(2013年5月 4 日)38-39
- 第二节 案例分析39-49
- 一、边界激活:风险源头识别39-41
- 二、极化:信息强化与风险的放大41-44
- 三、临界:不信任与污名化44-46
- 四、集体行动:焦点事件及风险波及效应46-49
- 第五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创新49-57
- 第一节 加强源头风险的预防49-50
- 一、理清项目建设的风险源头49
- 二、建立健全对风险信息的研判机制49-50
- 三、化解矛盾萌芽防止次生矛盾50
- 第二节 扩大风险信息的沟通50-53
- 一、坚持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50-51
- 二、畅通沟通渠道防止“污名化”51-52
- 三、强化“放大站”作用52-53
- 第三节 重建公共信任的基础53-54
- 一、构建政府人本主义理念53
- 二、完善公民参与和深化公众环境认知53-54
- 三、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维权54
- 第四节 提升风险应对的能力54-57
-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为54-55
- 二、聚焦焦点事件提升应急能力55
- 三、加强与环保组织的合作55-57
- 参考文献57-6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2-63
- 后记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民安;慎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4期
2 刘忠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9期
3 王昭耀;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9期
4 齐岩兴,方芳;浙江省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对策[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5 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周忠伟,叶松;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龙庆相;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宋昭君,曹扎根,李颖忠;强化信息收集 切实把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J];公安研究;2000年05期
9 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王大明;正确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J];求是;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3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编号:273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7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