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05:12
本文关键词: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及学界的高度关注。虽然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众说纷纭,但是具体到防控机制的研究上却略显薄弱。因此,本文在治理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有现实的必然性。 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由环境问题引发,属于直接利益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事前预防型和事后维权型。本文开篇对环境型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并结合相关案例深入剖析了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异质性。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人数众多,身份多样,事后治理难度较大,但是由于其发生酝酿时间较长,易于防控,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将重心放到构建防控机制上。然而,事实上,面对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往往重视事后补救,缺乏风险意识,治理能力不足。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压力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优先选择与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对于民众的合理诉求回应不力,公信力不断下降,陷入了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困境。 为了构建一个有效的环境型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防患于未然,本文在第三章深入剖析了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引入项目,作出决策只是单向的利益输出,忽视了项目自身存在的环境风险,当这种风险超出了民众的可接受水平时,矛盾就会产生;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的失灵,未能识别风险,导致风险失控;民众诉求渠道不畅通又无法疏通风险,使得风险继续积聚;利益补偿救济机制缺失促使风险升级,最终群体性事件爆发。由此可见,从风险产生到发展为群体性事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发展酝酿,在这个“潜伏——失控——积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介入防止事件的最终发生。本文运用了治理理论构建出有效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如果政府在引入重大项目时,运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而不是无视民意,单向输出公共利益,公众就更容易接受由重大项目带来的环境风险,矛盾自然就会化解;如果在风险管控过程中严把评估关,提高风险预控能力,环境群体性事件也能够避免;在民怨积累阶段,扩宽利益诉求通道,使民怨得到疏通,民众也不会采取集体行动;如果利益受损的民众得到合理满意的利益补偿,环境型群体性事件也不会有发生的条件。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难点就是分析“环境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转化成“群体性事件”的。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在这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防止事件恶化的对策,能否构建相关防控机制,有效解决环境型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环境型群体性事件 防控机制 治理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一、绪论10-20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 选题背景10
- 2. 选题意义10-11
- (二)研究述评11-16
- 1.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11-14
- 2. 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14-16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1. 研究思路16-17
- 2. 研究方法17-18
- 3. 研究创新18
-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8-20
- 1. 环境型群体性事件18-19
- 2. 理论基础19-20
- 二、我国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现状20-26
- (一)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异质性20-24
- 1. 参与成员广泛,动员能力强21-22
- 2. 抗争形式多样,暴力性增加22
- 3. 利益相关者多,处置相对困难22-24
- 4. 事件预见性强,防控相对容易24
- (二)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24-26
- 1. 地方利益结构失衡24-25
- 2.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25-26
- 3.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26
- 三、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26-38
- (一)政府单向决策模式导致潜在风险形成27-31
- 1. 决策目标异化28
- 2. 信息公开不充分28-29
- 3. 科学论证不足29-30
- 4. 公众参与缺乏30-31
- (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失灵导致风险失控31-33
- 1. 风险意识缺乏31-32
- 2. 风险评估主体单一32-33
- 3. 风险评估的形式主义33
- (三)民众诉求渠道不畅导致风险积聚33-36
- 1. 诉求渠道缺乏34
- 2. 诉求表达无力34-35
- 3. 政府回应不足35-36
- (四)补偿救济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升级36-38
- 1. 利益补偿机制不均衡36
- 2. 司法救济机制不畅通36-37
- 3. 社会化救济机制不完善37-38
- 四、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构建38-50
- (一)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38-40
- 1. 制定适宜的决策目标38-39
- 2. 完善项目信息公开39
- 3. 强化专家咨询39-40
- 4. 鼓励公众参与40
- (二)完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40-43
- 1. 强化风险意识41
- 2.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估模式41-42
- 3. 落实责任倒查机制42-43
- (三)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43-46
- 1. 拓宽利益表达渠道43-45
- 2. 构建利益表达的社会平台45
- 3.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45-46
- (四)构建利益补偿救济机制46-50
- 1. 完善环境利益补偿机制46-47
- 2. 健全司法救济制度47
- 3. 建立社会化救济机制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娜娜;;由环境群体性事件看我国参与式民主建设[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黄顺康;夏俊毅;;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因素链和因果关系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余茜;;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应对之策——基于政府回应性视域[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葛晨虹;;政府公信力:必须跨出“塔西佗陷阱”[J];理论参考;2012年12期
5 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河北学刊;2003年06期
6 刘能;;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变迁和分类框架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8 任丙强;;农村环境抗争事件与地方政府治理危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黄顺康;;论公共危机预控[J];理论界;2006年05期
10 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本文关键词: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7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