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从犯罪预防视角谈我国刑事禁止令之适用与完善

发布时间:2020-09-28 17:28
   刑事禁止令,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话题,说其陌生,是因为我国2011年5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一次将这个概念呈现在我们刑法典中,说起熟悉,是因为它在世界刑罚轻缓化、社会化、个别化的过程中,已经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诸多国家所采用。对刑事禁止令的研究,源于对其犯罪预防作用的兴趣。刑法的强制力由刑罚的严厉性所体现,但是一部优秀的刑法不应仅注重对过去罪行的苛责,而应当有更多对未来的警示和预防,让曾经犯错的人知悔改,让安分守己的人免受侵害。 正是基于上述的目的和理念,笔者开始对刑事禁止令制度展开研究和调查。首先从刑事禁止令的基本概念入手,追寻其演变过程,逐渐明细其性质和法律地位。这些基础性概念的确立,有助于在之后的具体制度和内容研究中,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在研究刑事禁止令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两大法系的相关规定,诸如保安处分、缓刑指示等,具有很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因此笔者分析比较其中的优势,予以记录深究,以便为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的发展成熟提供借鉴参考。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项法律制度的移植都需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因此,笔者从立法现状和司法现状两方面对刑事禁止令进行考察。在立法现状方面,光看刑法上的规定是不够的,要综合考虑禁止性措施在刑事诉讼领域和民事领域的运用,梳理清其中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以免混淆。在司法现状方面,选取了刑事禁止令制度实施三年来的相关公开判例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其中了解刑事禁止令适用的基本情况、适用趋势、存在问题等,以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最后,综合上述调查研究的情况,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对完善刑事禁止令制度提出意见建议。任何优秀的制度,都需要有充足的内容、完备的程序和有力的执行来支撑和保障。就刑事禁止令而言,其本身具备的人性化、个性化特质,对于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均提出了严格的考验,需要运用智慧在立法层面予以丰富,用更大的勇气创设切实可行的制度,用充沛的投入保障刑事禁止令真正“令行禁止”。
【学位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D917.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刑事禁止令概述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概念
    第二节 刑事禁止令的法律性质
        一、 刑事禁止令不是刑罚
        二、 刑事禁止令不能完全体现保安处分
        三、 刑事禁止令与缓刑指示存在异同
        四、 刑事禁止令是独立性、依附性和强制性的统一
    第三节 刑事禁止令的作用定位
        一、 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教育挽救作用
        二、 从行刑个别化出发体现特殊预防作用
        三、 从行刑社会化出发体现公共利益维护作用
第二章 刑事禁止令的域外立法及其评析
    第一节 域外禁止令制度的立法和执行优势
        一、 适用范围和内容更具体化
        二、 衔接机制和执行队伍更体系化
        三、 监督体系和制裁措施更严格化
        四、 执行方式和监控手段更科学化
    第二节 域外禁止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第三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司法现状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司法现状
        一、 以比较法看立法现状
        二、 以实证分析看司法现状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适用条件不明确导致量刑不均衡
        二、 裁量指引缺失导致适用质量不高
        三、 监督评估机制缺位导致执行不到位
        四、 专业及科技力量投入不足导致适用积极性低
第四章 我国刑事禁止令制度完善
    第一节 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司法完善
        一、 细化刑事禁止令适用规则
        二、 制定刑事禁止令配套程序
        三、 明确刑事禁止令救济途径
    第二节 刑事禁止令的执行完善
        一、 健全刑事禁止令责任主体衔接机制
        二、 建立专业、多元、社会化参与的执行模式
        三、 采用信息化、技术化的执行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爱东,鲁兰,费翔红,李寿伟,蒋海东;德国社区矫正概览[J];中国司法;2005年11期

2 孙建保;蔡宇宏;;刑法禁止令:超越中的困惑[J];法学;2011年11期

3 余剑;邵e

本文编号:2829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829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