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6:11
本文关键词: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理论成果斐然,群体性事件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涉及每个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其研究对于我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顺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蓝图来说意义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呈现出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势。本文立足于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主要分析其发生的社会层面原因,纵观国内群体性事件的演变历程,揭露当前预防和化解体制内存在诸多问题,从存在的弊端出发,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探讨。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从社会管理角度入手,论文分六个章节,主要论述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着重介绍目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当前群体性事件发展出现的新趋势以及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管理和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进一步介绍,提出了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诸如管理理念、应急体制、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弊端,旨在提出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是群体性性事件产生的大环境,社会管理体制是调解社会矛盾、协调各群体利益的基本体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路径势必要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突破口,在国家提出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政策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从社会参与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利益诉求机制、社会调控机制等方面考虑,要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出发,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缓和目前社会冲突提供社会基础,要用先进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化解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体制
【学位授予单位】:济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10-13
- 1.1.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1.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13-14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13-14
- 1.2.2 研究的意义14
- 1.3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4-16
- 1.3.1 研究方法14-15
-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5-16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与社会管理体制概述16-28
- 2.1 群体性事件概述16-23
- 2.1.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性质16-18
- 2.1.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类型18-21
- 2.1.3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21-23
- 2.1.4 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23
- 2.2 社会管理体制概述23-28
- 2.2.1 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24-25
- 2.2.2 社会管理体制的特征25-26
- 2.2.3 社会管理体制的类型26-28
- 第三章 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概述28-34
- 3.1 典型群体性事件回顾—“乌坎事件”28-30
- 3.2 当前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新趋势30-34
- 3.2.1 时间的延长性和空间的扩散性30
- 3.2.2 参与者的多元性和组织性30-31
- 3.2.3 矛盾指向的分散性和特定性31
- 3.2.4 信息传播的快捷行与不稳定性31
- 3.2.5 社会心理的脆弱性和非理性31-34
- 第四章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现状34-42
- 4.1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简述34-39
- 4.1.1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历程34-36
- 4.1.2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现状36-39
- 4.2 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的对策39-42
- 4.2.1 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大社会管理建设的投入力度40
- 4.2.2 合理调整社会管理结构,构造科学的管理流程40
- 4.2.3 发展和完善社会组织,提升社会自治水平40-41
- 4.2.4 摒除制度性因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41
- 4.2.5 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激发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41-42
- 第五章 当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冲击42-48
- 5.1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管理体制带来冲击42-44
- 5.1.1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变迁引发的主要矛盾42-43
- 5.1.2 不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无法平衡各种矛盾43-44
- 5.2 当前社会管理体制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弊端44-45
- 5.2.1 传统的管理思维存在偏差44
- 5.2.2 以政府为主的处置机制存在缺陷44-45
- 5.2.3 社会管理力量比较软弱45
- 5.3 当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管理体制提出新要求45-48
- 5.3.1 突出强调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管理意识45-46
- 5.3.2 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平衡各方利益46
- 5.3.3 重在建立完善的应对机制,防控结合,预防为主46-48
- 第六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48-58
- 6.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48-49
- 6.1.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路径48
- 6.1.2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强力之方48-49
- 6.1.3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有利于鼓励公民参政和法治中国的实现49
- 6.2 国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经验49-52
- 6.2.1 新加坡、美国社会管理体制简述49-51
- 6.2.2 新加坡、美国社会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51-52
- 6.3 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的路径52-58
- 6.3.1 构建多元的社会参与机制,注重政府管控与发展民间组织相结合52-54
- 6.3.2 优化社会整合机制,解决民生问题与完善民主政治相结合54-55
- 6.3.3 建立有效的权益协调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权利相结合55
- 6.3.4 完善社会调控机制,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与完善法治相结合55-58
- 第七章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6
- 附录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魏宗雷;美国的危机管理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11期
2 聂运麟;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张惟英;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4 张衍前;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事件的回顾与思考[J];理论学刊;2004年03期
5 黄豁;朱立毅;肖文峰;林艳兴;;“体制性迟钝”的风险[J];w
本文编号:287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87289.html